宝妈:宝啊,我看了你们之前的月考作文,有宝宝认为苏武守节、李陵弃节属于殊途同归。
宝宝:这个包包讲作文的时候,说过先秦诸子属于殊途同归,李陵和苏武属于殊途不同归。
宝妈:为啥先秦诸子属于殊途同归捏?
宝宝:先秦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繁,诸子百家,学术纷争,政见不一,然其初衷皆是为了寻求社会安定,百姓安康。故属于殊途同归。
宝妈:那李陵咋就和苏武不同归捏?
宝宝:苏武宁死不降,乃是为了大汉气节;李陵投降,不敢说他一定像张胜那样怕死,但毕竟也没经受住名利的诱惑。而卫律威逼苏武失败之后,同样以利诱之,他却经受住了。
宝妈:你说苏武宁死不降,前两次确实是苏武求死,但后来为啥又大地窖中和北海求生捏?
宝宝:前两次求死,后面又求生,其实并不矛盾。求死也好,求死也罢,本质上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心系国家和民族,始终牢记自己出使的使命。苏武作为出使匈奴使团的正使,他代表的是大汉王朝,不再是个人的荣辱,而是国家的尊严。先求死,后求生,恰恰是他个人的殊途同归。
宝妈: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境内,对抗匈奴数万人,难道对国家就没功劳吗?
宝宝:李陵作为大汉将领,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是他的本职工作。战死沙场是军人的荣誉,当然,他以五千步卒对抗数万匈奴骑兵,依然大量杀伤敌人,确实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但被生擒之后,汉武帝确实很生气,但这时并没有对他家人怎么样。
宝妈:问题是后来还是杀了他全家啊。
宝宝:那是因为汉武帝听信谗言,误认为李陵投降匈奴为匈奴人练兵。后来才知道,是李绪。
宝妈:但不管如何,你还是把人家全家杀了啊。
宝宝:从汉武帝的角度来说,他当时认为李陵为匈奴人练兵是事实,杀其全家也是合理的。再者,从之前的案例来看,你战败即使逃回汉朝,被杀也很正常。
宝妈:比如捏?
宝宝:李陵的爷爷李广也曾打过败仗,被匈奴人活捉,但被他逮住机会逃回汉朝,按罪当斩,但卫青帮他交了五十万的赎金,于是被贬为平民。
宝妈:你这只是个案?
宝宝:再比如苏武的父亲苏建打了败仗,按罪当斩,但同样是因为交了赎金,被贬为民。
宝妈:但李陵打败仗,事出有因啊。本身这就是一场以少对多的遭遇战,他指挥得当,奋勇拼杀,大量杀伤匈奴骑兵,在弓矢用尽之际,本可以安全退回到边境,但因为叛徒管敢的出卖,才被匈奴人包围活捉。
宝宝:你说得这些,司马迁都知道,他还为李陵辩护过,没有用。不管如何,皇帝只看结果,你投降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于公李陵作为指挥战役来说,战况惨烈,战果颇丰,堪称名将;于私,家人无辜被杀,不得已投降,事出有因,其情可悯,但不值得提倡。
宝妈:但他毕竟受冤枉了啊!
宝宝:你说家人被杀,难道苏武的家人遭遇就很好吗?先不说他父亲苏建战败,差点被杀,属于自身原因,李陵把苏武哥哥苏嘉和苏贤自杀的前因后果告诉苏武时,苏武却没有对大汉朝廷有丝毫的怨言,反而认为能为国家去死,是自己的本分,是自己的荣耀。
宝妈:同样是面对家人的死,两者态度决然不同。
宝宝:前者纠结于个人恩怨,后者心系国家和民族,你还能说两人殊途同归吗?
宝妈:这么说还是老妈格局小了。
宝宝:这是你和李陵共情了,跟你格局大小没关系。
宝妈:你还给老妈上起课来了。
宝宝:宝宝不敢,老妈都是为了宝宝复习包包讲的知识点。
宝妈:看来包包上课,你的笔记做得很详细啊!
宝宝:李陵和苏武是否殊途同归的事情,宝宝讲评月考作文时重点讲了,讲得很详细,32班有个 宝宝就因为在作文中说他俩殊途同归,作文得了很低的分数。我对这个印象太深了。
宝妈:对了,我再问你,苏武牧羊,牧了多少只羊?
宝宝:牧了多少羊不重要,更何况牧的都是公羊,只会越牧越少,人家牧的是气节。
宝妈:这才是《苏武传》的核心所在。
宝宝:包包说这才是读书的意义。
宝妈:你又理解偏了,包包的意思这只是读书其中的一个意义,不是终极意义。
宝宝:那终极意义是啥捏?
宝妈:问大大啊?
宝宝:中国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