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入坑纯属偶然,想着如果实在顶不顺就换台。不过于正自从延禧攻略之后,容忍度变的让人高了些,就入坑了。看着还一路顺了下来,播到28集,暂停更新了。一时找不到可以追的剧,于是又从头看一遍,顺便写了下面这些东西。本来这种感想都可以上弹幕发的,但弹幕往往来不及打字啊,更别说我这么多细致的词儿,本质上就是从小语文课上文本分析那一套、分析感情啊,情节套路啊,到底不单单是弹幕一句可以搂住的。而且第一遍看的时候往往光顾着看了,没闲心评论。书归正传。
第一集
开头引出商老板,用的是别人的口,姜会长过大寿,上面跟别人聊天说到的。就像红楼梦里,引出王熙凤,先从贾母和林黛玉聊天的口中得出来,这人泼辣厉害,然后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种结构在文艺小说本子等等里头都很常见。(后面还有一幕类似的,从范小舅爷嘴里传出来的,当时情况是这样式儿的:两军对垒、炮声隆隆之际,只见一姑射真人独立城楼之巅,仙音缭缭、震慑双方于当场,暂止干戈 --- ----简直邪乎了。)真人到第二幕才出场,而且带出点“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谁让人家正拿着团扇,在八大胡同跟高级小姐们讨论“风情”这一学术问题呢,结果还嫌弃人家小姐姐的“手不是手,是爪子“,并亲自下场示范了两个标准”风情“动作:”让人想睡,那叫风骚;让人想爱,那才叫风情“。商老板说这话时候,那严肃幽深的表情声线,以及后头那扇尾带风、身子一扭、甩过来的那勾魂摄魄那小眼神儿,基本就奠定了这剧的艺术基调,至少是心向往之的标杆:是艺术,不是给人解闷儿的玩意。这句台词,多少也泄露出了点儿于正这两年来也在向这个方向靠拢的野心味道吧,从亮瞎眼的色转换到有纵深感的莫兰迪色,仿佛就有点儿这意思。
“家里大人走得早,没人教给他规矩,说话做事横冲直撞的”是外人给他的评语:不会做人。行业会长兼师大爷过寿都不露面,人家还巴巴得等着他呢,因为他在北平场戏已经站住了脚,师大爷等着沾光,爆出来是他师侄子,有面儿,但关键人还得露脸,让大爷“替别人教训教训”他,才显得老爷子辈分高不是。不是商老板不懂人情世故,礼送了,人却不到,是不愿从。这点从他对“姑娘们”的态度可见一斑,小嘴儿一泯、笑的亲切客气,丝毫没有职业歧视;从他后面见程二爷也看得出,他要愿意的时候,那礼数周全得很,挨了别人砸头也不生气,对小妹妹叫他“姐姐”也包容得很,连累人给他打架受伤了、给人陪不是的时候,那语气是直爽坦率,丝毫没有扭扭捏捏的女气,就是个开朗的孩子;去给程二爷唱堂会被一众西装革履洋派裙子的少爷小姐们闹,也愿意接着唱,完全没有大牌的脾气一般,因为唱戏他乐意,一个敬业的戏痴。
这两点是商细蕊的基本性格要素:一个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孩子,和一个专业敬业的戏子。单纯一门心思钻研一门技艺的人,性格往往不愿意委曲求全,如果太世故,艺术水平的成就往往有限,因为世故磨人心、耗元气,能给一个人的求道之心大大掣肘了。往上论,能靠得上点儿老庄:随心所至,无为而治,方得大道逍遥游。(扯远些,那些个修仙门派里面最厉害的往往不是掌门,而是退居幕后的长老们什么的,掌门俗务缠身误长生啊。)第一集基本上就把这个人物立住了。
这剧号称耽美,但社会主义和谐又不允许表现得太直白啊,这知音难觅的感情,怎么解释呢?
一,通过程二爷的嘴说出来的,是觉得商老板的性格跟他投缘,不墨守成规,勇于挑战传统和庸俗 --- 我们就是牛,我们都是那种不喜欢的话谁的面子也不卖,所以,哪怕自己有时候不得不受委屈(比如面对曹司令姐夫叫他”凤儿“时候的尬笑),也心疼像商老板这样的孩子、想要保护他的赤子之心,看不得他受委屈、要替他出头。对,与其说是耽美,不如说是兄弟情啊,哥哥保护弟弟的感觉,商老板在程二爷面前那种仰着小脸儿、小嘴巴巴儿地得瑟的傲娇样儿,不就是一个撒娇的孩子:“快看我、快夸我,我好棒是不是?”虽然片尾曲强制点题一样来了两句对白:“- 您知道什么是知音吗?- 我知道,我一直在听。”实在有点肉麻,真要说知音,杜七爷这个文曲星笔杆子不甩了程二爷几条街嘛,他程老二是一个留洋回来的,不论京剧、绍兴戏,都听不懂,但谁让人家是双主角之一呢,文曲星哪里比得过霸道总裁一般的财神爷和武曲星啊,是又给钱、又护法的。可他们关系不同的是,杜七对商是捧着,说他是“祖师爷下凡了”,他还不给杜七好脸,说人家回头还得巴巴儿来找他,”-哼,我不跟你玩。-谁怕谁啊“的既视感有木有?而程凤台对他是宠着,只不过同样——被甩了脸子、哪怕打了一架,回头还得好吃好喝伺候着、替他跑前跑后忙活着。这点上看得出这剧本子,本质上还是苏了,左右护法,文武曲双星拱卫啊。
二,是从程凤台对母亲的回忆中而来,他妈妈也爱唱戏,也扮杨贵妃,商老板呼应了这一点。另外,童年和原生家庭的委屈故事给程二爷的形象于霸道总裁之上、再罩上一层光环,撩动腐女们的爱怜之心。
最后吐个槽,不明白一个上海女孩子叫“察察儿”这种名字,是哪里的道道,要说是关外范家堡那边的蒙古人名风格,倒好像能说得通,可她是程家的南方孩子啊。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