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没有能力去洞察孩子内在的真实需求,并给予积极及时的回应,那至少要我们以最大的善意,而不是恶意去揣度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我们如何看待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暗示,会投射到孩子身上,成为预言,最终变现。请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善”的力量。
别怪现在孩子容易脆弱焦虑。孩子焦虑,源头其实多半是家长的焦虑,动不动责备叹息。为人父母,抑制住自己不去多管多嘴,很难。但是,好的亲子关系却往往需要父母抑制多管的冲动。学会放手,允许孩子犯错,舍得孩子摔跤。学会放心,相信孩子,降低期待,不瞎操心。放手,放心,然后放松。放松了,才能不焦虑,不焦虑了,自己安好了,才能成为孩子的港湾。总是狂风暴雨,小船儿怎么避风呀?当你要狂风暴雨时,就提醒自己,孩子的成长不是逼出来,更不是吼出来的,而是,等出来的。
放手,放心,放松的背后,其实是父母对孩子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的信任,也是对自己和自身对孩子的影响力和信任。父母对孩子有多少不信任,就会有多少控制,而控制本身是减少孩子的选择,削弱孩子的力量,消耗孩子的能量,压制孩子的生命力,最终导致孩子自卑而无力。
作为父母,对环境可能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的担心,其实更多的是对自身教育理念和影响力的怀疑。内心光明、有爱的人,是无所畏惧的。相信自己的同时,也要相信孩子有内在自我成长的动力和能力,他们内在的精神胚胎,会指引他们做出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