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有两家企业的高管和我聊到“格局”,一位和我讲到他认为很多人的格局不够,包括他的一些管理人员以及一些生意上的伙伴,他向我指出这些人种种“格局很小”的表现,或自私、或损人、或只顾眼前、或不懂分享等;另一位是他的上级主管部门在某件事上指出他的想法格局太小,上级主管部门拟组建一个集团,集团将来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千亿级公司,当前的想法是要把这家企业纳入到新集团内,而这位高管的想法是到一个新集团后,原来的很多资源可能用不上了,会影响公司发展,因此,天天找主管领导诉苦,希望能够让他们留在原来的体系内……主管部门领导批评他“眼里永远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多看一米看不到,眼窝太浅,格局太小”。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常被很多前辈指出“格局不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对“格局”没有多少理解,更不知道如何提升格局,甚至单纯的理解:格局就是要有大局观、协同观、或者是利他观等,因为每每前辈们指出格局不够时,似乎自己能看到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方面。总之,有那么一个时间段,我甚至自己给“格局”下了一个定义:一切只想着眼前得与失、只顾自己利益多与少的想法和行为的都是“格局太小”的表现,格局大就要反着来!
近十年以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到很多企业的高层,这些企业有国企、有央企、有民企,也有外企,这些企业里的高管,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有的特别有领袖气质、也有的怎么看都是普罗大众……但我仔细想来,他们似乎确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格局都超乎寻常地大。中国台湾商业巨子王永庆先生有一句话,“人有多大的气度,就做多大的生意”,其实也是在诠释这个道理。如何提升格局呢?
曾国藩先生讲:“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如果我们过分相信自己所谓的才华,其实就将最终的格局限制在自己当下的水平上了。要提升格局,第一步是先认识到超出个人能力之外的力量。
据我的观察,那些被定义为这个社会的成功者们,很多人都愿意把自己成功一半以上的因素归结为运气。最近,受大环境的影响,很多行业的很多企业日子都不太好过,很多企业领导在思考自己企业走到今天成功的因素,广东某企业老板很直白地和我讲,他认为他的企业走到今天最主要的成功因为就是“运气”,他甚至进一举例说:“我和我们村里的张三,上学的时候我成绩没他好,刚工作时,工作也没他好,30年过去了,张三还在某企业做一个普通员工,而我身份上亿,本质就是我的运气比张三好,我到了一个风口的行业,抓住了一些机会……”
尽管这话听起来有谦虚,甚至是虚伪的成分,事实上,在我看来,每一位成功的创业者有其过人之处,他们或者特别勤奋、或者特别精明、也或者特别擅长用人……但事实上,这段话也道出了企业成功的本质:抓住(创造)风口,正如张瑞敏讲的,“没有伟大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提升格局第二步,清楚自己的位置,有明确的方向。同样以以上的企业家群体为例,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民营企业家几乎是终身制),据我的观察,他们都十分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有非常明确的方向,然后用正确的方法沿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他们并不贪图步伐有多大,但是因为从来不去做(或者很少做)南辕北辙的事情,不内卷,不折腾,反而总是先人一步到达终点。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90后总经理,他是某集团下属子公司的总经理,22岁毕业参加工作,前几年成长非常快,深得大老板器重,3年不到的时间,做到子公司经营班子层,后面因为一些客观事件,被迫降职、降薪,薪水差不多只是前一个岗位的三分之一,当时,大部分人的判断是他肯定会离职,而他居然很淡定的在新岗位上踏实的干了3年多,因为这3年多工作表现突出,在最新的市场化选聘中,他被聘为子公司总经理。
我问他,为什么当初不离开?毕竟以他当时所拥有的资源,在同行业内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并不难,他说,因为他认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而且也信任他的团队,尤其是大老板!所以,他并不想去折腾。实际上,任何人,不论起点高低,只要能认清自己的位置,找准方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提高进步的速度,同时把握好节奏,几年后就会看到一个格局比今天大很多的自己。
第三,要经得住沿途风景的诱惑,懂得做减法。硅谷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美满电子(Marvell)的首席技术官(二把手)是位华人,名叫吴子宁,他从一个普通的研究人员做起,13年后成为公司的首席技术官。这在硅谷的中国员工中非常难得和少见。他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除了要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外(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要是每往前走一步,都要聚集足够多的势能,让每一次进步都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点,而不是每一次都要重新开始。这就好比澳大利亚袋鼠虽然每次都蹦得很高,但是总会落到起点,它们一辈子能达到的最高点很有限。而那里的考拉虽然爬得慢,但是每一步都为下一步打好了基础,最后总能爬到树梢,这便是可叠加式进步的红利。
在我看来,要做到高速率、可叠加式的进步,关键是做减法,懂得放弃。放弃森林中各种小岔路上风景的诱惑,才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吴子宁先生在职业发展中放弃了很多机会,在摩尔定律控制半导体的年代,半导体产业总是充满各种诱惑。所幸,他能花七八年时间专注在一个产品上,将它做到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而且每年能够产生超过10亿美元的营业额。在这个过程中,他还获得了280项美国和国际专利,这也确立了他在半导体行业技术和管理专家的地位。
实际上,今天国内很多企业在争相学习的华为公司,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聚焦,善于做减法。按照中国很多企业家的思路,这么成功的企业该顺便做房地产挣钱,但是他没有。做减法,聚焦自己的特长,让过去的经验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石,是华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原创作品、版权所有,欢迎关注)。
作者简介
王荣增:管理咨询师、国际注册管理咨师(CMC)、管理培训师、商业作者。专注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咨询及培训,著有《精进管理:如何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