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图大作”——绘制我们的学城地图》(二)

四、绘制学城地图2.0版                      (一)检验1.0版本地图的实用性。            经过一个周的绘制孩子们的1.0版本的地图终于绘制成功了,大家兴奋的欣赏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迫不及待的想要跟班级内的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分享的过程也是检验地图可行性的过程。就在佑佑滔滔不绝的和同伴分享的时候,小朋友们却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大舟:我发现地图上面少了一条路。          欢欢:我发现大草坪画的太小了

轻轻:下沉广场也没有,过节天桥也没有。  倩倩:还有前面大大海也没有画上。

......

    有了同伴们的提示,地图绘制组的孩子们似乎来了灵感,既然有缺的那补上不就可以了。于是大家便开始了查漏补缺的工作。



(二)重走学城路,边拍边走。

      大家的集思广益,先把能想到的却少的地方用表证的方式记录下来。但是只是考回忆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孩子们决定带着目的重走学城路,这次他们决定采用边走边拍照,边走边记录的方式。

佑佑:我们幼儿园门口有一条横向的直直的马路。

如意:这边种了很多的苹果树。

欢欢:拐弯之后是一条竖向的直直的马路,我知道它叫学海路。

甜甜:前面是个片大海。

……



    这次的远足孩子们收获颇丰,回到教室后之后他们急切得想把自己的发现进行分享。佑佑是记录员,他讲同伴们带回来的信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丰富。

      教师分析:1.0版本的地图绘制成功之后,为了引导幼儿进行进一步深度的探究,我给幼儿搭建了一个“检验地图了可行性”的平台,那就是那全班小朋友都当评论员,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说出来以此来达到不短优化地图的作用。为了使地图上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真实可靠,我带领走幼儿采用“重走学城路”的方式,引导幼儿边走边记录,最后将最真实的信息进行整合,使得本次活动不再是改“纸上谈兵”。

(三)我会使用图例。

      有了昨天得到的信息,活动区时间佑佑和如意早早的来到地图前准备开始继续绘制地图。有了之前“化整为零”的绘制地图的经验很快2.0版本的地图就初步完成了。可是在绘制细节的过程中,他们却遇到了一点问题。

佑佑:如意你画的树太多了,幼儿园门前有那么多的树你能全部画上吗?

如意:那应该怎么办呢?

佑佑:不如我们一起来看看武汉大学地图上是怎么表示的吧。

      经过仔细的观察,他们发现原来地图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全部悉数画上。而是上面有很多符号。那这是什么呢?为什么要画这些符号呢?他俩陷入了思考。看到他们遇到了问题,我及时的引导他们大胆的进行猜测。


“不如你们来猜一猜这些符号是用来做什么的?”

如意:我觉得是用来指路的,有了这些符号我们就知道哪条路上有什么了。

佑佑:这些符号是为了装饰这张地图的。

    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我们利用活动区讲评的时间上网进行了查找。最终得到的答案写些符号是地图上的——图例。


    (图例是地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解释地图上所显示的各种要素和符号的含义。它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地图上标注的信息,从而完整地理解地图的含义。图例通常包含颜色、形状、大小等要素,以便读者能够快速识别地图上的符号。图例的设计和使用应该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复杂和混乱,以提高读者对地图内容理解。)

      教师分析:随着地图绘制活动的持续进行,孩子们的探究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他们对于问题的探究兴趣和探究意识越来越强烈。甚至不愿意放过每一处的细节,这也是我所喜闻乐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的角色不仅是一名倾听者,观察者还是他们遇到问题的支持者。用及时科学的介入支持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个过程中我注重幼儿自信心的激励,常用鼓励性的语言帮助他们建立起持续探究的信心。


      知道了什么是图例以后,那到底我们学城周围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图例呢?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