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程的火车上闲来无事 搜了几本书来看看
3-4个小时的火车,想着找本短篇来打发时间,必读榜单里选中了一本叫《回家》的
在此之前,略有耳闻这个寻子的故事和电影
从小到大,每次出门父母也会叮嘱小心,甚至吓唬我们会被拐走
但当这个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这个家庭又会怎么样面对呢?
根据我浅薄的从媒体那看到的情况,这家人仿佛没有被这件事情打到,甚至事业有成,女儿也在海外深造,甚至还有了一个小儿子,并没有像很多报道的其他案例,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结局,那这家人到底是怎么走出这样的打击,还是其实也没走出呢?
带着那些疑问,我开启了阅读。
姐姐站在父亲的角度,从父亲懂事开始入手,讲述了父亲在外摸索打拼,遇见了母亲,有了家庭,有了女儿,有了儿子。
为了更好地生活,父亲举家去到了深圳,准备开始大干一场。
却在一个普通的一天,父亲打了个盹,自此陷入了长达几十年的噩梦。
之后便是纪实文学,描述了几十年的寻子之路,所有人几近疯狂,家庭支离破碎,那个房子也变成了陈列寻找孩子的博物馆,不再是家。
他们也是消沉的,愤怒的,绝望的,他们不是神。
几十年的寻子之路,他们在过程中自我救赎,也遇到了其他同病相怜的人,一起在沼泽中生活寻找,但从未放弃。
找到的,找不到的,甚至含恨九泉后孩子找回了母亲……
在书里看起来只是几页纸的描述,确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的一生,泥泞艰难的一生。
并未在书中看到针对外界的过激言辞,但透过文字,看到了那些个绝望的父母在人海中搜寻的眼神,看到了他们面对人贩子的咬牙切齿却又在法律面前的无可奈何,看到了在找到孩子时的激动欣喜,也看到了他们对于所谓养父母实则买家的无可奈何 ……
不看书的结局也知道主人公的儿子选择回到亲生父母身边读书,但是也能感受到,这个孩子好像也是手足无措的,养父母把我养大,没有虐待,让我读书,看似人畜无害,可是没有他们,我本来灿烂的一生不用经历任何阴雨啊,但这十来年的养育,又不能视而不见……
这场劫难,对书里的大多数人都是伤害,终身的伤害。为了找弟弟的爸爸总归还是亏欠了女儿和小儿子,母亲的角色描述甚少,但应该也会一直念叨着那个孩子,爷爷奶奶嗔怪了十几年,这个家从那个普通的一天之后就没有再正常过。真实故事的描述总是更能让人感同身受,因为毕竟那就是他们十几年的时光经历。
这件事情,如同一辆车驶过泥泞的土地,虽然这家人还算平稳地驶过,但是那深刻的车辙或许永远留在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心里。
愿天下无拐
本想着另起一篇写着新的故事,但是这两本书连着读的,索性一块写了吧。
还好看这本书的时候自己已经去过海边,看着作者用文字勾勒出的海边小镇的样子,并不觉得难以想象。静静的海风吹走了小镇的故事,也带走了时光。作者带着回忆,填补着亲情的故事。里面有着中年人接力式的奔跑,母亲安静从容地面对一切,文字之间充满着力量。
但是因为是接着回家读的,这本说的好像是你无论怎么样都会有家,有力量,不是如浮萍般漂在这世间。但是作者提到的海边小镇是在福建,而《回家》里提到的数据,福建三明是我记忆深刻的拐卖儿童集中点,那里的人们团结一致,保护着买卖儿童的家长们,甚至有着一种理直气壮,但考虑过那些被拐儿童和他们的家人吗?他们又该如何支撑呢!这种强大的宗族意识和力量和所有事务一样有好有坏,这种力量可以帮人也可以害人,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是因为人本就是自私吗?
命运,和《草民》一样出自同一位作家之手,讲述了一位99岁老人的一生。或许从那位老人身上,我能看到我的诸多女性长辈的影子,他们的一生好像也就是那样过去,只是他们没有告诉过我。
曾看过一个震撼的说法,从秦朝到现在,也就是30个年龄首尾相接的人的一生罢了。
清朝,民国,战争,建国,改革开放,这些好像遥远的词汇,其实贯穿着这位老人的生命线。这种时间模式好像错乱了我们的神经,但细想时间没有出错,只是我们把它放在了遥远的位置。平静而温柔的讲述着故事,看到了一个小女孩的一生,看到了封建思想和无私的爱意,看到了坚贞爱情和世俗分合,历史的发展改变着普通人的一生,泛起阵阵涟漪。想去抗争什么,但都看不见那神,那命,那到底在争什么呢。故事的最后,老人表示曾经的神婆说对了一半,自己确实无儿无女,但是自己抗争了一辈子的命运,却是自己亲生的,那些个悲惨也好,欢喜也好的事情,构成了自己的一生,构成了自己的命运。
我们感叹着时光的流逝,抱怨着生活的种种,但其实命运或许早就定下来了,但是尝试去做着微弱的改变,那些所谓定下来的命运也就改写了,笔始终在自己手里,该怎么写我们有种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