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本章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架构中的含义与价值,实施条件与误区等等。
一、综合实践活动含义:一种课程生成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超越了传统的课程教学制度一一学科、课堂、评分的束缚,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的(乃至虚拟的)学习环境之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课程编制(生存)模式。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分科主义课程,两者是基于两种不同的课程编制(生存)原理产生的。第一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一一阶梯型,阶梯型的课程,是一种以目标一一成就一一评价为单元组织课程的模式。第二种课程编制(生存)是登山型,其特征在于以重大的主题(山)为中心,准备了若干学习的途径(登山道),其课程是以主题一一探究(经验)一一表达为单元组织的课程。
2、两种课程编制(生成)模式基于两种不同的学习观。阶梯型课程编制是以个人主义、个人竞争的学习心理学为前提的。阶梯型课程的程序,越是精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越是精细地、系统地组织,那么越是促进学习的个人主义化和学习结果的系列化。登山型课程的学习观是以杜威的经验说,维果茨基的活动概念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观。登山型课程的学习观的最大特征就在于打破了传统学习观的二元对立,强调学习乃是学习者同客观事物的对话,同教师和同学的对话,同自身的对话。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
1、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生成)模式,是同现代知识生产模式相适应的。近代型知识生产模式的特点是学科内的、学科社区的、线性的、阶层性的、僵化的。现代型知识生产模式的特点是跨学科的、非线性的、网络式的、平等对话、流动鲜活的。可以说,分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这两种知识生产模式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2、综合实践活动不只是改变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它在本质上是课程价值观的深层变革。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追求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追求学科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智慧的统整与知识的统整,必须满足如下条件:组织问题解决型教学,直面有现实感的问题,形成合作学习网络。
3、现代知识生产模式的系统研究为分科综合并举的课程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促进分科主义课程的改造,它既是统整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内容的编制(生成)方式,同时也是统整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学校知识与生活知识的学习方式。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强势特征与若干误区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领域实施以来,它的强势特征愈益明显:它为学生的生存能力教育,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它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舞台:它为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但是,由于分科教育的积习与应试教育的无形束缚,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迷惘和偏差,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产生了一些不良的取向,这些误区值得我们警惕:功利主义与精英主义取得向,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取向,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倾向。产生上述三种取向的根源在于学科中心主义的劣根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推动一线教师重建学科的概念,重建课程的概念,革新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