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所谓的 “过年”。
“年”的本义是谷类成熟的意思,过年则是预祝穰穰满家,皆大欢喜的日子。为庆祝五谷丰登和迎接新年,全家人自然就在农历正月初一聚在一起欢度佳节——“过年”。
春节是中国民间节日中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大家都盼望这个节日到来。因为一年的辛勤劳作后,大家终于无所事事的休息,同时盼望来年收获更大。
春节一般从“祭灶”揭开序幕。以前几乎家家户户厨房里设有“灶王”的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灶王从上一年的除夕就留在该家中,以保、监家人,到本年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上天界,向玉皇大帝汇报该家的善行和恶行,这天早晨,一般人都做粘饭“送灶神”。
在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又端香盘来迎接灶王爷回到该家。
送走灶神后,人们便忙忙碌碌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张罗贴对联。春节贴对联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习惯。春节来临,大家门口贴上对联表示喜庆。祈祷来年平安幸福。
最初,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称为题桃符。如“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等一类压邪话和符咒。接着又有人在题桃符的基础上题联语。联语从内容和形式来看,都是吉话佳语,文字工整,长短对账,又讲求对仗。
这种做法到五代时期又有了新发展。在西蜀亡的前一年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之日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
以贴寝门,因嫌题词对仗不工,就亲笔写下一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就是后来大家公认的我国最早的一幅对联。自此以后,到宋代,对联开始兴起。
苏东坡访王文甫,就曾赠王一副“大门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的对联。但当时的对联还称桃符。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改成春联已是明代的事情。
明太祖帝居金陵时,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都贴春联,过年时还曾亲自微服出行,逐门观看,以为乐趣。并趁兴亲笔题联,一赐大官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一赐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从此,春联才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盛行起来。
写春联,也是一门大学问。春联的内容一般都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和继往开来的奋发精神。
不同时代的春联有着不同的风格。新中国成立那会儿,很多人家都贴上“翻身莫忘本,饮水当思源”等来表达对共产党的感激之心。改革开放时期则贴上“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等来鼓舞人心。
不仅写春联的学问博大精深,贴对联也有讲究,但较为简单,凡上联贴在门的右边,下联贴在门的左边,而区分上下联的办法是:末字是仄声是上联,是平声的则是下联。
除了贴春联,人们还常贴“门神”和“福”字,这主要是为了驱灾压邪,祈求平安。贴福字的时候,人们还特意将这福字倒着贴,有人有意呼喊“福倒(到)了,“福倒(到)了”,刚好取了其中的谐音。“福到了”这句吉祥话,也使春节的气氛更加喜庆热闹。
大年初一,人们开始上街走巷、去家串户拜年。拜年民间流传很广很久的习俗,它不仅是人们更好地联络感情,增强团结也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吟诵 “恭喜发财”等拜年之声不绝于耳,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拜年时,长辈通常会拿红包给晚辈,表示爱幼,根植血脉认同。
虽然,人们在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但春节总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结,千里迢迢亲人结缘。伟大的民族必然诞生伟大的文化,这是民族的“文化之根”。
传统的春节,融人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盼望来年万事顺意,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之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家人团聚,联络世代亲情;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体味生活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