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釭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注释】
1.残釭:“釭”即“油灯”,残釭指的是即将熄灭的灯。
2.屏帏:屏帐。
3.宝瑟:琴的美称。
4.金猊:猊是狻猊的省称,即狮子。金猊是做成狮子形状的香炉。
5.《鹧鸪词》:唐教坊曲名。
6.清歌:指嘹亮动听的歌声。
【意译】
夜已太深,这是最后一点点微光,风里摇曳。秋风乍起,凉气初现,我毫无睡意,独自登上西楼。高处不胜寒,冷风吹得楼阁的屏帐四处飞舞,紧紧把我缠绕。不久天就下起了雨,夜色太暗,只能听见雨点滴答滴答地打在梧桐叶上,仿佛也敲在了我的心头上。雨点打在叶子上,并没有停留太久,转瞬之间便滑落至地。纵使是有过短暂的相聚,它们终究也是天各一方了。我孤独地听着雨声,一滴滴,一点点,竟也连成了一首曲子,不过,这分明是离别的哀音啊。
罢了,这样的哀音我不愿再听。因为它让我想起了我与她的甜蜜点滴。想当初,我在抚弄着我那心爱的琴,她在轻拨着香炉。香烟袅袅中,我们共同对唱着《鹧鸪词》,你一句,我一句,歌声绕梁三日。但往事终究只存在回忆中,现如今,这样凄凉的夜,风雨满楼,没有她在身边陪伴的我,形单影只,无处躲避,即使不听那嘹亮动人的歌声,也悲伤难抑。今夜注定无眠,恐怕是要流泪到天明的了。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词作,词中写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作者先写眼前之景,再写回忆之境,最后笔锋一转,再次回到眼前之景,随着情景的变换,词人的情感也由悲到喜再转悲。这情感的巨大落差恰恰突显出了词人秋夜雨中怀念友人不得见的伤感思念之情。
本词开篇就奠定了伤感孤独的基调。“一点残釭欲尽时”,在古人的认知里,灯火散发的光亮往往象征着希望之光,而灯火熄灭则是希望破灭的暗示。在宋词中,“残釭”或“残灯”往往与词人孤独落寞、伤感忧郁等情感紧密相连,是词人表达伤感的意象之一。词人一开始就将目光落在“残釭”上,灯火即将熄灭,暗示着作者与友人团聚的希望熄灭。希望落空,作者自然会陷在一种悲伤的氛围之中。词人又点明“残釭”为“一点”,是啊,那盏灯孤零零地在独自燃烧,词人自己不也像灯一样,也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吗?灯火“欲尽”,一方面是词人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中,无暇去添灯油。一方面也点明了时间,从张灯到灯即将熄灭,此时已经是三更天了,可见作者因为思念故人而无心睡眠。另一方面,则是引出下文,因为深夜风雨来袭,所以灯火时暗时明,几欲熄灭。
“乍凉秋气满屏帏”一句,点明了季节。此时是秋天,文人喜欢在秋日言愁,周紫芝也不能摆脱此窠臼。夜已深,秋风秋雨来袭,所以词人感到阵阵凉意。秋风在肆意地吹,吹得室内的屏帐到处乱飞,正如作者的心,也被吹得一团乱。“一点残釭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两句,主要是写室内所见之景,词人视线由近及远,写完近景,举目望去,看到了窗外更容易引起愁思的风景。
“梧桐叶上三更雨”是词人所见的窗外之景。“梧桐”亦是文人抒发愁绪的一大意象,如宋·赵长卿《一剪梅》:“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梧桐”一景,更进一步体现出作者的伤感。三更时分,本该是安睡的时候,作者却独立寒秋,倾听雨打梧桐。“叶叶声声是离别”一句,雨点点点滴滴地落在叶子上,一声一声,连起来就像在弹奏一首曲子。要是放在平日,恐怕词人听起来别有一番滋味,但此时,孤身一人,友人不在身边,哪怕是最动听的曲调,在词人听来,都是离别的伤感之音。“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离别”两句,词人化用晚唐温庭筠《更漏子》词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读他人诗词,因没有身临其境,或许会以为那是所写之人在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词人身处此景,忧伤之情无以言表,突然想起温庭筠的词句,无疑是感同身受,自然而然就吟出了“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离别”的心声。
上阕到此戛然而止,词人没有选取更多秋天的意象,仅用梧桐雨就把作者的愁绪表露出来。雨打梧桐的声音勾起了作者与友人相处时的温馨回忆。“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所写的正是昔日的回忆。回忆里充满了甜蜜,一人在抚琴,一人在拨香炉,二人还同唱一首曲,那场面,不禁令人神往。“宝瑟”“金猊”用词特别,词人没有用“琴”和“香炉”这类普通词语称之,而是用了物品的美称。美称,顾名思义,就是对物品的美化之称呼。明明是极其普通常见的物品,作者非得给它们披上华丽的外衣。可见,在词人心中,过去的那段回忆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难忘。词人越是极力地美化过去,越是突显出现状的凄凉。“《鹧鸪词》”乃指李益之作《鹧鸪词》,主要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是一首爱情之歌。所以可以看出词人所思念之人有可能是他的心爱的女子。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垂泪。”前一刻,词人还沉浸在往日的美好中,但窗外的凄风惨雨马上把词人拉回了残酷的现实。“西楼”本就是一个充满忧愁的地方,如“李煜的“独上西楼,月如勾”,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如今词人在西楼上,人单影只,触景伤情。过去,友人在西楼上轻吟浅唱,余音绕耳。如今,没有了“清歌”,有的只是伤感,以及脸上的两行清泪。
下阕虚实结合,虚写往日的美好回忆,实写眼前的凄清之景。同时古今之景对比强烈,更加突出了词人因友人不在身边而无比思念的伤感之情。
总而言之,周紫芝的这首《鹧鸪天》寓情于景,通过虚实结合,古今对比的描写手法,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词人于秋夜三更时分,独倚西楼,倾听雨打梧桐之声,从而想起过去与友人的甜蜜点滴,但友人却不在身边的孤寂落寞,进而抒发了作者读友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