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前的最后一节数学课,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氛围。阳光透过玻璃窗,在课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孩子们埋首在做过的试卷堆里重温错题,空气中飘荡着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像一场无声的协奏曲。
“这道题你帮我看看?”小优轻轻戳了戳同桌的胳膊,把试卷往中间推了推。她的铅笔尖停在一道函数题上,那里画着一个鲜红的问号。小瑶凑近看了看:“你这里是不是忘记讨论a的取值范围了?”笔尖在草稿纸上划出沙沙的轨迹。
靠窗的位置,平时寡言少语的小娴正红着脸给前桌讲解一道概率题。“其实可以画树状图......”她的声音越来越小,但手上的笔却越画越坚定。前桌的小芹恍然大悟:“我懂了!这和上次的模拟试卷同种类型。”
教室里的氛围既温馨又奇妙——没有老师的讲解,却比任何时候都专注;没有统一的进度,却比任何时候都高效。我站在讲台旁,看着他们时而埋头疾书,时而小声争论,时而翻课本查证,心里涌起一种奇特的欣慰。
下课铃响起时,许多学生的试卷上布满新的批注。他们整理好试卷,眼神里少了些迷茫,多了些笃定。
最后一课,没有慷慨激昂的动员,只有安静的思考和热心的互教。但我知道,那些被反复琢磨过的错误,终将在考场上化作正确的答案。而今天,他们学会的不仅是数学,更是如何把曾经的绊脚石,变成通往高分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