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
可以看出,国家要加大力度整治对教培行业乱象,为的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限制、规范校外培训”。
“双减”一出,家长和学生的压力都减轻了,但教育内卷问题不会因此得以缓解。
毕竟教育改革不止“双减”一项措施,未来我国每年只有一半初中毕业生可以上高中,另一半将被分流到职业学校。
国家此举目光长远,但要扭转大众对职业学校的态度绝非易事。
首先中专,大专学历的竞争力不如本科,研究生学历,而且在学历贬值的趋势下,专科学历更是不值一提。
其次,大众已有共识,学历越高的人就越体面,反之就越没有面子。
所以又一个问题出现了,自家小孩不多做题,不上补习班,不努力考名校,将来如何成才?
解决这个问题就在家庭教育上。
论家教,就必须提近代的梁启超,他虽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但在文化和子女教育方面实属大家,用一句话概括:“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
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
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
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可见梁启超的家教是非常成功的,他在苏州大爷演讲会上谈及自己的教育理念时,说道:“通过知育、情育、意育,教人做到不惑、不忧、不惧。”
在和子女沟通过程中,梁启超的智慧更显得独树一帜。
谈到学习,他说:
“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什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作甚?着急它作甚?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说得通俗一点意思就是,拒绝填鸭式教育,在学习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谈到亲情,他说:
“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梁启超对待子女坦率至诚,几乎没有长辈架子。
谈到做人,他说:
“我说你别耍孩子气,这是叫你对于正事——如做功课,以及料理自己本身各事等——自己要拿主意,不要依赖人。至于做人带几分孩子气,原是好的。你看爹爹有时还“有童心”呢。”
对于孩子气,梁启超并未持全盘否定态度,而是作简单区分,点明了何为不良的“孩子气”,肯定了“童趣”的意义,这份性情十足可贵。
谈到做事,他说:
“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这一句话讲透了做事的精髓,就是负责,全心全意地负责。
梁启超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造就了一份“非功利心”,让他子女很大程度上享受到学习之乐而非学习之苦。
我们普通人没有,也不必有梁启超的学识功底,但是他的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非常值得学习,家教的出发点从不是满足家长的私欲,而是让孩子学会苦中作乐,为自己的将来负责,懂得为人处世,好在俗世中安身立命,快乐生活。
好的亲子关系,决定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服从,而是循循善诱,耐心守候。
网上一直流传一则教育相关的励志故事,它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不论读多少遍都让人觉得感动。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
回家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泪,因为全班30个小朋友,唯有对她儿子,老师表现出不屑。
后来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四十名,他可能在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
回到家里,她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说你并不是笨孩子,只要细心些,会超过第21名的你的同桌。”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了。
上初中后,又一次开家长会。她坐在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儿子的名字都会在差生行列中被点到。
然而,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儿子名字。她有些不习惯,去问老师。
老师说:“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儿子在门口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再后来,高考结束了,第一批录取通知书即将下达,她预感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报考前,她跟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当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字样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她却突然跑到自己房间大哭起来。
儿子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优秀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听到这句话,这位悲喜交加的母亲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湿了手中的信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低估爱的力量,它可以驱散现实的冰冷,将温暖注入人心,推动被爱的人不断前行。
北大博士王永强,与父母断绝往来,出国失联已有20余年,他的老母亲病重,临终前想见儿子一面,想尽各种办法也未能如愿。
此新闻一经曝光便引发无数人的愤慨,网友们纷纷骂他是白眼狼,是高学历败类,可是当事情的真相被揭露后,再愤怒的人也不禁陷入沉默。
迫于舆论压力,身处大洋彼岸的王永强终于发声,表示是自己的“吸血鬼”父母逼着他不顾人伦亲情,远走他乡。
原来小时候的王永强家中十分清贫,幸好他天资聪颖又肯发愤图强,在校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们对他赞不绝口,大多数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唯独王永强的父母的想法令人不解。
王永强的父母认为读书没有用,逼他辍学去打工,王永强不愿就范,多次劝说无果便愤然离家出走,徒步去离家公里外的学校读书。
上大学后,王永强拿到奖学金,把钱几乎都寄给了 家里,特别拮据的时候就靠打工赚点钱。
可是他的父母不念及儿子辛苦,反而多次伸手讨钱,王永强不给钱他们就去学校撒泼耍流氓,王永强悲愤交加,迫于无奈只好把不多的继续给了父母。
考上研究生后,王永强的补助上涨,他把钱偷偷存起来,他父母发现后又来学校闹事,王永强再次陷入绝境。
读博后,王永强去了北京,父母要求他为自己的残疾人哥哥谋一份工作,但他只是学生,不是干部,想安排工作实在没有门路,他拒绝父母后又挨了一顿臭骂。
后来王永强结婚,想请父母来参加婚礼,父母伸手讨要1000元路费,他实在拿不出,最后父母也没来参加婚礼。
婚后王永强的父母依然贪得无厌,稍有不满意便破口大骂,王永强的妻子忍不下去决意离婚,为此他深受打击,并决定离开这片伤心地,远走高飞。
20年过去了,王永强还是没有彻底摆脱自己的原生家庭,他的做法很绝情却又莫大的苦衷,倘若他的父母是通情达理的人,相信这个家庭不会出现两败俱伤的悲剧。
当王永强还是小孩的时候他的父母便展现出愚昧和自私的一面,王永强几乎是自食其力才学业有成,头几年他一直没有忘记家中困难,以德报怨,时刻想着如何补贴家用。
但是他父母有表现出一丝体谅吗?非但不理解还变本加厉,一次又一次地残害自己孩子的人生,王永强已经仁至义尽,他再不为自己考虑恐怕就要彻底崩溃了,选择出国失联实属无奈之举。
这样的做法看起来很自私,但亲子关系的形成绕不开言传身教,上行下效,王永强的父母有如此境遇也算是一种报应,这两个可怜之人确有可恨之处。
仔细观察周围的人,我发现其中有不少人对亲子关系很轻视,有的人自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即可,没必要谈尊重,谈理解,这样的想法其实很致命,正因为孩子年纪还小才需要细心照料,若不能在他们的心中埋下爱的种子,他们的心田就必然杂草丛生,甚至受外界影响而埋下仇恨的种子,最终生出恶之花。
这不是危言耸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教师,虽说校园内有老师传授知识,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更为深远,成年人尚且会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何况是身心正处于发育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就像一张张白纸,学校负责在白纸上书写内容,而家庭则决定白纸未来的厚度与底色。
家长有责任去承担起一个新生命的重量,常言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如果你的孩子让你不满意,头疼,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一个称职的爸爸或者妈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