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以为是如何破除别人讨厌你的招数,看完此书发现,原来是一本如何重拾获得自由、获得幸福的被自己嫌弃的勇气。
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通俗易读的心理书籍,作者受与佛洛伊德、荣格并列的三大巨头之一阿德勒思想的影响著就此书内容,因柏拉图等人影响采用了对话式风格。可能大家对阿德勒不是很熟悉,但著有《人性的弱点》卡耐基、《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柯维均受其思想影响而著有非常经典之作。
这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好书,仅用一周就精读完成,对这本书的体会有三:
原因论 VS 目的论
原因论举例:因为天气太冷,所以不愿意出家门。书中还有一些举例如:如果我有TA的什么什么条件,我也可以做到。这就是原因论,为自己当下的生活方式找不改变的借口。
也就是我们的“现在”是由“过去”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作者更喜欢用阿德勒的目的论来看待一个人看事物的视角。也就是说: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目的论举例:因为不想出门,所以说天气太冷,或找各种理由说明不出门的选择是对的。
作者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横向关系 VS 纵向关系
事实上我们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将人际关系进行伙伴的定位,这也突破了我原有的认知,伙伴之间是横向关系即平等。往往很多人把人际关系搞成了纵向关系,正因为把对方看的比自己低所以才干涉,评价性语言是纵向关系的语言代表,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建立了横向关系自然会说出更加真诚的表示感谢、尊敬或喜悦的话。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对别人有所贡献。
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
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第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正如我的工作是培训,我希望借用培训做载体,帮助企业搭建学习型组织和人才梯队建设,进而让组织更加优秀,每个参与的人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人信赖、他者贡献。
我喜欢作者的结尾:
很多人都听过,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大半时光都是“在路上”。“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人生”。
阿德勒思想却希望人们知道并理解: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是理解成点的连续。如果用放大镜去看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着“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