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一节,照例是校内语文示范课。这次展示的是六年级教材《如梦令》,教研组长张素红执教的,我听后感触颇深。现在,我就来谈谈几点感受:
首先,在初读文本这一环节,张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练读,使其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体验,然后播放范读视频。这里运用的是典型的“情境教学法”。伴随着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文本所描绘的情境,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同时,通过听读,学生也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紧接着,张老师就让学生模仿视频,按照平长仄短的古诗词吟诵方式,再进行练读,学生果然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情趣。这里的层层铺垫,环环相扣,能够看得出张老师的匠心独运。
其次,张老师在关键词句的品读上,特别到位。如“沉醉”的“醉”,“惊起”的“惊”,“兴尽”等词语。在这里,我只列举“溪亭日暮”这一处,张老师先让学生试读文本,然后让学生说说由“溪亭日暮”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联想到哪些相关的诗句没有,学生立刻回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说明学生已经融入情境了(如果这地方能再引导学生说出王勃的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更好了,就更能体会作者可能是被美景陶醉了)。精彩的还在下面,张老师接着问:“黄昏时分,作者和她的伙伴除了喝酒,还会在溪亭干嘛呢?”学生们经她这么一点拨,立刻纷纷回答:“我认为她们在弹琴”、“也可能是唱歌”、“她们在下棋”、“我认为她们可能在吟诗作对!”“……”此刻,我感觉学生们差点说出“琴棋书画诗酒茶”,难怪词人下文会说“兴尽”!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张老师能于无字处读出字来,可见她对于文本的挖掘之深。
第三,在最后的拓展延伸方面,处理得也比较成功。张老师用一个《声声慢》的朗读视频,使在场的所有师生深受感染,特别是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晚年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处境,以及孤寂落寞、忧愁苦闷的心绪。此时,词人的文风一改年少时的清新明朗优雅闲适,而变得沉郁哀伤失意落魄。这样的教学拓展,有力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对词人李清照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文本中那个明快活泼的少女易安。
总而言之,这节课构思巧妙,环节紧扣,逐层深入,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诗词主题,并积累内化,提高语文素养。
相形之下,我本人在教学时,就有不少疏漏之处,在某些细节的处理上,不如张老师那么自然。其实,每位听课老师都可以从中受益,这也正是张老师这节示范课的意义所在。
如果非要说这节课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那么,我以为,在课堂气氛的活跃上,还有可以提升的空间。
以上几点,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不到之处,敬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