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外表光彩夺目的人却没有你想象中过得那么好。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是时代局限,历史上的才女好像都过着不平静的一生。李清照如此,谢道韫也如此。她“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才情人尽皆知,可是她人生的悲哀又有几人识呢。
谢道韫,她是安西大将军谢奕之女,宰相谢安的侄女, 大才子谢朗是她的长兄,东晋名将谢玄是她小弟。这样显赫的家世,注定了她不平凡的一生。
她的成名,源于一场雪,那一年,她七岁。
《世说新语》这样记载: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让世人记住谢道韫,记住了这个咏絮之才。
十四岁,她也已经不是那个咏絮的小女孩了,此时她正面临人生大事——结婚。
如果不是女儿身,谢道韫很可能成为叔父和长兄一样的文人,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如果不是女儿身,谢道韫也就不用遵从王谢两家的联姻,也许就不会开启悲哀的后半生。可惜,没有如果。
在叔父谢安的筛选下,王羲之的两个儿子王徽之和王凝之进入候选名单。论才华,徽之甩凝之八条街,后人评价徽之书法“徽之得其(王羲之)势”,凝之除了隶书写得还行,诗文水平却是一般。然而,谢安最后选定的是凝之。徽之平日不拘小节,颇有魏晋风骨,在谢安看来,徽之随性而为,没有责任心,不适合侄女托付终身;凝之虽才华不比徽之,但为人老实,值得托付。
就是这一决定,误了谢道韫一生。
与其说凝之老实,不如说是胆小懦弱。谢道韫也抗争反对过,但封建家族的两大联姻是“父母之命”,又怎会凭她一句不同意就收回呢?
三个月后,谢道韫嫁入王府,开始了她悲催的婚姻生活。
七岁就能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才女,自是心高气傲,怎能受得了才华不及自己的人当丈夫呢?曾想和未来夫君谈诗论文,可是面对自己吟咏的诗,王凝之只知道说“好”,却不懂欣赏。这样的丈夫,谢道韫怎能不失望?
婚后不久,谢道韫回到娘家,闷闷不乐。谢安感到奇怪,就问道:“王郎,逸少(王羲之)子,不恶,汝何恨也?”谢道韫回答:“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不意天壤中,乃有王郎!”意思是,咱谢家一族中,叔父辈有谢安、谢据,兄弟中有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个个都很出色,没想到天地间,还有王郎这样的人!言下之意是,这个丈夫让她失望透顶。
不满归不满,日子还是得过。丈夫才华不如自己,谢道韫忍了,但她忍不了的是在之后的岁月里,王凝之竟然痴迷于“五斗米教”,每日痴迷于方术,炼丹制药,本来不济的学问也越来越差,更糟糕的连最引以为傲的隶书也有了退步的迹象。谢道韫不止一次劝告王凝之,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凝之对法术的痴迷愈加严重。睡在床上,口说梦话都是喃喃咒语。
后来,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面对强敌进犯,王凝之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谢道韫劝谏了丈夫几次,王凝之一概不理,说自有天兵来相助。直到孙恩大军杀入会稽城,王凝之头颅高挂城门及其子女都被杀,所请的天兵也没有来。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面对孙恩,她没有畏惧,大声喝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的才华出众,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和外孙,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闲暇时写诗著文,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孙恩之乱平定不久,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前来拜访过谢道韫。谢道韫究竟跟他说了些什么,不得而知。事后,刘柳逢人就夸奖谢道韫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济尼称赞谢道韫,“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神情散朗”、“林下风气”都是恰当不过的,只可惜“王夫人”一称,让咏絮才女用半生来叹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