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在《干法》里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
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劳动观:“认真劳动能塑造美丽心灵”,“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灵”。
在那里,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这样的观念。村民们通过工作追求的目标是“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并由此磨练自己的人格。
村民们互相评论各自天地的整修情况、作物的长势以及泥土的气味,气味好闻的被夸为“丰登”,气味难闻的则被贬为“不毛”。
经过这样一番评价,田地耕耘得精细的人就会被成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
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是通过劳动的成果——天地是否整齐,作物是否丰收,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的。田头工作出色、工作显著的人,就被认为优秀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
这种劳动观在现代社会恐怕不多见了吧?
挑三拣四、拈轻怕重反而成为现代人的工作常态。怕苦怕累怕脏,不愿出去上班,有的甚至成年了还窝在家里啃老。
我家邻居虎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困了,先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