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某君还未毕业时,就与此次的用人部门打过招呼,有通来信,所以到单位后,并未有许多吃力的地方。某君在学校时念得是新闻专业,而上海此时又是消息的中心,影响力大的如《申报》、宣扬抗日的如《进步日报》、《救国日报》、《复兴日报》等,还有各行的专业报纸《晶报》、《常识》等,铺天盖地,其时的舆论虽有不自由,大多确是自由的,某君的工作,除负责审视来稿之外,也要为增加舆论而个人意见不定期的发表。
起先的时候,某君独自在一间办公室里,日日夜夜的机械似的伏着,没人同他讲话,他也心安理得的不去理会别人,约莫着一周左右,那间隐藏在角落里的,许久无人去看过的办公室,搬来一个崭新的面孔,身材不高,五官还算匀称,又扎着一头马尾,显得几分利落。某君几天不同人讲话,突然有一个人来,某君就先开了口了道:“你好,我是Z,是来自北方的”。那新来的同事听后,可能是出于习惯的礼貌,“我叫C,来自他乡”。
某君心里已经翻了江,这天下除了上海,都是他乡。不过也无逻辑问题,确实是他乡,某君被这句话呛得,暗暗的坐回了座位,心想,这女的如此的冷,以后的日子恐怕不舒服了。
自有了这第一次的交谈之后,倒也把某君吓到了,以后的日子和之前一样,某君机械似的伏在那里,偶尔抬头看看把他吓到了的C君。
C君也是日夜的检查着来往的文字,自然也有出自她同事,看起来有些胆怯的某君的,某君写的东西倒是出乎了她的意外,论证严谨,角度明确,直指问题要害,她倒萌生学习的念头,于是在一天的午饭后,C君对着刚回来的某君道:“Z先生,你可曾有过专业训练么?我看过你那几篇论事的文章,真是叫人信服”
某君听说她有意恭维,不似之前的傲慢无礼,也同她讲起来,“大学读的新闻学,平时多受导师的指导,所以文字的功夫倒还马虎”
C君道:“想不到你为人还谦逊的很,要我说像你这般的文笔流利,思想严谨的,可与我导师并肩了,何来作的这没兴趣寻活呢?做个教员岂不更好些”
某居道:“我家的情况可能与你想的不同,政府和学校没有一点半点的关系是很难打通的,若你不舍些值钱的东西,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倒不像这个地方更公平些,大部分都是相当的情况”
“话是这样讲,我来这个地方做工,便是投奔了一个远房的表亲,之前都不曾见过,只有一封书信,就幸幸的来了,一个女子要出远门,没个照应,是难以成行的,不似你们男子,家里倒还放心”
“这话是不假,你们出门终究是有些不方便的,与我同来的P君,和你的情况相同,也寻亲去了,女生出门,还是稳当些好”
自这次攀谈之后,某君和C愈加熟识,工作也不似之前的那般死气沉沉了,C君常拿着某君的文章请教,后来留了相互的地址和电话,相约无事时,同去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