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占据了成年人大约三分之一的生命,它对人的幸福影响重大。我们常常困惑:如何获得令人满意的职业生涯?无数的书本、文章、演讲都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他们的说法各有不同,但仔细研究后你会发现,99%的作者都在试图告诉你——只有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勇敢地尝试它,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职业生涯。
最典型的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他说:
你一定要找到你所热爱的。你的事业将会占据你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你真正得到满足的唯一途径就是去做你坚信是伟大的事业。而做伟大的事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你所作的一切。如果你还没有找到,继续找。不要妥协。就像其他一切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的事物,当你找到的时候,你会知道的。
但如果年轻时的乔布斯听从了他的建议,就不会有后来的苹果了。从媒体的报道,以及他的演讲中,我们了解到的故事是这样的:乔布斯一直梦想着改变世界,因此创办了苹果,最后他做到了。听着很励志,很传奇,也很鼓舞人心。但是,如果把时钟拨回到乔布斯的青年时代,我们会了解到:那时的乔布斯,对商业和IT不感冒,热衷研究历史和舞蹈,还对东方神秘主义感兴趣。为了挣快钱,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成立了贩卖套装电脑的公司,产品很受欢迎,因此乔布斯才创办了苹果,继续把这件事做大。彼时的乔布斯,最大的激情是追求心灵的启迪,而步入IT行业只不过是误打误撞。假如年轻时的乔布斯接纳了他自己的建议,我们可能会在禅修中心看到一位广受欢迎的老师,幸好他没有。
这就是我们要对“心灵鸡汤”保持审慎的原因——即使成功如乔布斯,也并不能成功地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更何况许多写文章提供人生建议的博主,自己的生活和职业都乏善可陈。他们会反复提到“追随激情”,甚至职业咨询行业把这句话当做了座右铭。而这一切,很可能都源自于一本书。
1970年,《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出版,作者理查德·鲍利斯在圣公会工作,为校园牧师们提供咨询。正是在这本书里,作者明确地提出:“搞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然后找到一个需要像你这样的人的地方。”这本书不断再版,到目前总印数超过了600万册。从谷歌词频统计器中可以发现,“follow your passion”在1970年代出现了使用小高峰,在1990年之后,使用率大幅上升,到如今,这个词的使用频率是70年代的4倍。换而言之,《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帮助美国人塑造了以激情为中心的职业观,而强势的美国文化把这种职业观传播到了世界。
很多人都曾对这个理论感到过困惑,但卡尔·纽波特算是真正站出来大声反对的人。他是MIT的计算机博士,分布式算法专家,创办了博客“Study hacks”,目前任职于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系。他写了一本书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中文名《优秀到不能被忽视》),力图告诉人们——别再被激情理论迷惑了,因为它可能会毁了你的职业生涯。
从美国到中国,无数的年轻人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激情,他们觉得格子间的工作太单调乏味,因此渴望找到使命所在。正因如此,他们容易反感当前的工作,并且不断地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如果真正不顾一切投入到向往的领域——比如开个咖啡店或书店,很可能的结果是既没有追求到激情,也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追随激情”理论向人们描述了美好的工作状态,并且包含了一种只要找到激情就能一劳永逸的投机取巧,因此会广为流行。 事实上,真相并非如此。在卡尔·纽波特的书中,他认为以下事实更加符合真相:
- 激情理论只适用于有特殊天赋的人身上,比如职业运动员。
- 对其他人来说,激情理论不仅无用,而且危害巨大。对初入职场的人来说,追求激情完全错误。因为我们年轻时,并不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有研究者对加拿大将近1000名大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他们的激情基本只和运气与爱好有关,比如滑雪与冰球。和职业相关的激情不到5%。
- 对那些取得巨大商业成就的人来说,他们的激情往往并非在一开始就确定,而是在不断行动中产生的。
当我们挥着锤子把“追求激情”这一理论大厦砸的千疮百孔时,困惑产生了: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职业选择?怎样才能获得有价值的职业生涯?卡尔·纽波特在书中给出了方法: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步骤。
成为工匠:“正确地工作”比“正确的工作”更重要。
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想找到带来“伟大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最后他们认为,良好的工作包含着三大特质:创造力、影响力、自主力。与大多数人的认识不同,“激情与岗位相匹配”并不重要。心理学家的另外一个发现是,工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与具体岗位几乎没有关系,换而言之,医生、老师并不比商人、工程师更快乐。
这就意味着,在大多数职业中,我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力、影响力、自主力,从而获得良好的职业生涯,而要想获得创造力、影响力、自主力,我们需要变得更优秀,获得稀缺而宝贵的职场资本。
如何变得更优秀呢?答案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指为了锤炼自己的技能,跳出舒适区,进行更有难度的训练,并不断从周围获得反馈从而加以改进的过程。为什么有些人工作一年能获得三年的经验?因为他并非在不断重复,而是不断地挑战自我的能力边界,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这个过程会很痛苦,因为跳出舒适区就意味着直面未知,人们需要安全感,讨厌不确定状态,而且进入新领域总是会遭遇挫折,应对挫折并不断进步是一件极为艰苦的事。刻意练习意味着持之以恒地磨炼自我、提升技能、不惧劳苦,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件事太难做到,因此大多数人沦为平庸。
对知识工作者来说,从踏入行业开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常常能把技能提高到了够用的地步,往往这个时候,会进入“高原期”,感觉原地踏步,没有进步,也会开始犹豫要不要转行。此时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去思考:在这个行业,自己优秀到了不能被忽视的程度了吗?如果答案否定,还欠缺哪些“职业资本”呢?在专业技能之外,通用技能、职场人脉、获得机会的能力,都是“职业资本”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秉承着“变得优秀”的原则,以“工匠思维”要求自己,不断地提升各方面的职业资本,就会跨过高原期从而迎来海阔天空的时刻。
当然了,确实有少数职业不值得坚持,这也是一些人在工作中痛苦万分的原因,该如何判断呢?有三个标准:
1.在这些职业中,缺乏有效的判断标准,把不同人的工作价值区分出来。
2.这些职业对世界不发挥什么影响,甚至产生负面影响。
3.这些职业中需要打交道的人让人痛苦。
除了这三项情况,在其他任何职业中,都别轻易为了“追求激情”而选择放弃。
大胆探索,做有人愿意买单的事。
许多职业的开端,都与琐碎、痛苦与重复劳动相伴。但当我们用认真的态度对待,保持刻意练习的习惯后,就会迎来收获时刻——你在公司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获得晋升,薪水提高。这时候如果要去追求伟大事业,你会面临不同与职场起步时的阻力。此时的阻力,来自于公司老板对你的挽留,以及亲朋好友的劝诫。
这也是许多职场中层人士面临的困局:遇到了开创事业的机会,但来自公司老板和家庭的压力,都倾向于让自己选择安稳的道路,从总监变成VP,从VP变成 Senior VP,然后光荣退休。此时此刻,该如何选择呢?
卡尔·纽波特在书中给出了一条实践性极强的判断标准——做有人愿意买单的事。如果你准备开始创业,或者准备在日常工作之后,进行另一项光明正大的探索,你需要应用这条法则。它可以意味着顾客愿意为你的产品及服务付费,也可以表现为获得某笔贷款,收到一笔投资,或者更常见的是——说服雇主继续聘用你但允许你一心二用。
在众多讨论工作成就和人生幸福感的理论中,自主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当你取得了一定的职场资本,就可以通过它来换取自主力,从而对人生形成更大程度的掌控,也许工作的强度会增加,但你会更加自由,更有动力。
寻找使命:现在才是正确时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在工作中比另外一些人更快乐,他们更有驱动力,遇到难关不容易退却,而且会不断取得让人惊叹的成就。这涉及到工作中的使命感。当你经过了漫长的训练,拥有了足够多的职业资本,并且可以自主掌控工作时,你来到了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岔路口——寻找自己的使命。找寻到使命的人,将在使命驱使下,在人类认知或商业的版图上拓宽新的边界。而那些没有找到使命的人,可能会对多年来的工作感到厌倦,甚至萌生退休的想法。
确定使命并追随它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许多有着大量职场资本的人可以在职业中找到不同的潜在使命,但却很少有人围绕这些使命建立自己的事业。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寻找使命的策略错了。人们总是好大喜功,想要在短时间内确定一个长久的使命,然后可以心无旁骛地追求它。这样的想法类似于赌注高昂的下注,要么让人畏惧不前,要么让人损失惨重。
事实上,最有效的策略是——小赌。在探索使命的过程中,不一定非得要追求伟大的创意,或者事先做好通盘规划,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小赌”来探索出一个可能不错的方向,并且从大量的小失误中积累到足够的经验。这种应对人生选择的策略,恰恰和当今互联网领域的“MVP”(最小可用性产品)概念非常契合:先从可用的事物着手,并根据他人及市场的反馈进行调整,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带来更多选择。
有勇气说出和主流不一样的观点并且证明它,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卡尔·纽波特做到了。我的大脑里一直有模糊相似的想法,但未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这些年来,不断在对自我探索,仿佛在迷雾中寻找出口,而当思路渐渐开朗,似乎答案就在前方时,我突然拿到了一份地图,这种感觉既让人兴奋又让人感叹共鸣的奇妙。
真正的规律都是不分国界、跨越种族的,而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理解世界的复杂性并试图超越”,才能为自己找到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人生。卡尔·纽波特的书向我们揭示了职场的规律,剩下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实践,与汗水和平庸的日常作战。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
不要执迷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天职”,而是要去掌握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一旦你积累到了这些技能所产生的职场资本,就要明智地运用好它。你可以用它来获取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的自主力,以及用来找到并实践某项改变人生的使命。这种理念的诱惑力虽然不如“放下一切,归隐山林”这样的幻想,但它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个人微信公众号:lanqichang6,专注于提供帮助个人成长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