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7岁的时候,妈妈把从外地出生的我和弟弟送回到了老家,那个只有爷爷奶奶在的家里,迫于生计,父母没法儿将我们带在身边,于是就这样在老家安顿了小学,我们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了几年,那也便是自己童年记忆的最初开端。
奶奶做的粗茶便饭回忆起来是熟悉的味道,但那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顿入口都特别特别软的米饭,像是浸泡过很久后带着湿润的米饭,几乎不用怎么咀嚼就可以吞下,开始以为这只是他们的饮食习惯,也是年纪小并没有太过在意,后来慢慢听奶奶说才知道,因为体质和遗传的原因,爷爷的牙齿特别不好,大概六十几岁的年纪牙齿就只剩一半,主要食物就是些类似豆腐,鸡蛋,番薯等的软食,童年时期的自己并没有过多思考,只觉得似乎这只是一件关于年长的大人们的自然的事,也就没有怎么疑问过。
后来渐渐长大,上了中学,知道了假牙这种东西,去看望爷爷的时候会好奇问他为什么不装假牙,而他每次给我的回答都是“爷爷不喜欢吃别的,我就喜欢吃如软乎乎的东西,又好吃又好消化,对胃也好啊,爷爷不爱装那东西,没必要,很麻烦”,爷爷说得笃定又云淡风轻,无论是姑姑们的劝还是儿孙们的疑问,他总是一副这事儿没必要,我不考虑的坚定态度,久而久之,我们也就慢慢形成了爷爷爱吃软食,放弃给他装假牙的想法,虽然偶尔还是忍不住疑惑跟父母聊起来,但是也只限于私下讨论,不了了之了。
记得有一回堂姐生日,叔叔买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庆祝,那也是第一次家里比较正式地给小孩过生日,后来回忆起来,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爷爷因为吃到好吃的食物脸上出现的喜悦表情,胃口不大的他吃了2大块,嘴角还沾了一点奶油,就像个孩子。有一回弟弟生日,说要跟同学出去吃烧烤,在一旁的爷爷突然说烧烤不健康,买个蛋糕吃多好,当时心想爷爷这个老小孩儿居然这么喜欢吃奶油这种东西。还有一次家庭聚餐,爷爷鲜有地很艰难地吃了一些厨师姑姑炖的猪肉,之后自己一个人在卫生间清理很长时间的嘴巴。
而如今,爷爷离开了,这些关乎他的种种细节,也是在思念他的时候慢慢在脑海反复上演、跳跃的片段,越想就越发清晰,每一帧都令我感到心疼与心酸。有一回跟妈妈深聊起这个话题,她随口告诉我很久以前有一回他们几个大人在讨论给爷爷装假牙的事情时,一个婶婶当着爷爷的面说了一句“戴假牙对后代不好,会“咬 ”和克下一代年轻人”,而后爷爷对这件事的态度就变得不可动摇。我听后完全震惊了,我不知道她说这句话的原由和初衷是什么,也无从追究,我只知道,这句听来极度不可理喻甚至十分可笑的迷信言论,对于文化程度有限,观念保守,疼惜晚辈而又相对固执的爷爷来说,这就是一个魔咒,不可触碰,不可逾越。
我愤怒!无奈!更多的 是懊悔,为什么不拉着家长们一起去做到这件事?为什么我的“懂“来的那么晚”?为什么自己当时不多份察觉?作为一个有口腹之欲的正常人,有谁会喜欢天天吃蒸蛋,豆腐,蒸豆,所有食物都要做得稀软呢?!而奶奶厨艺有限,已经在能力范围之内准备最合适的餐饭,他为什么那么喜欢吃蛋糕?因为这是他为数不多正餐之外可以轻松享受的美食了啊....而我们却都相信了爷爷的“谎言”,理所应担地让他的晚年在年复一年食之无味的一日三餐中悄然度过。
如果可以,我想牵着爷爷的手,带他装上一副最合适的假牙,然后领着他去尝尝他想吃的所有好吃的,看着他慢慢咀嚼,吞咽,露出喜悦或者不满意的表情,然后告诉我他最喜欢哪样,我下次还带他吃,又或者我亲手准备一桌家常菜,看他一口一口将食物夹入口中,亲口评价一下我这个孙女的手艺,告诉我咸了还是淡了。
有些遗憾是一辈子的,越是深想越是人让人揪心,终是难以释怀,终是教会我们要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家人的关怀很多时候是以牺牲自我来成就对你的爱护,也许,你也听过类似的“谎言”,希望你可以多份体悟和察觉,做到真正的关爱,不留遗憾,而不是像此刻的我,只能通过混着眼泪的苍白文字来抒发一点点内心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