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开始读新世相的文章了。
这个夏天我把微信里的公众号重新清理了一遍,把很多喜欢打感情牌、热衷于追热点的号都给取关了,只留了十几个认知类的。
因为关注了太多太多的公众号,每天都接收那么多的推送,反倒把我当下真正需要的给淹没了。
于是清清爽爽地过了几个月。
前段时间加了新世相一个编辑的微信,习惯性的去浏览了对方的朋友圈后,我突然焦虑了。
就因为看了她分享的自己家的一篇文章,而且我只看了个开头。
那篇文章是介绍宋词的,开头部分提到:宋代发明了砂锅,开始炒菜。苏东坡研究出红烧肉。宋人也第一次吃上西瓜。
我读到这里,便没法再继续了,内心早已翻江倒海。
我开始质疑自己:这个夏天我取关的仅仅是一些公众号吗?
我难道不是把数以万计的信息都挡在了门外吗?
我到底还错过了多少东西?!里面一定也包含着机遇!
那些天,我总是因为这些事惶惶恐恐。
一想到身边的人都在非常努力的学习各种东西,争分夺秒的精进自己,内心就越发的躁动,不能平静。
我很强烈地感觉到被大家拉下了很远很远......
那种焦虑与焦急感,你有过吗?
英国学者阿兰·德波顿在一个TED演讲中说:现代人焦虑的核心在于,我们对于自己“身份”的焦虑。
为什么同学聚会越来越难聚了?是大家都没有时间,还是不愿去直视那些比自己成功,比自己混得好的人?因为会痛,会难受!
人是种很奇怪的动物,平凡如我们,极少会去嫉妒马云、马化腾。
可是身边朋友的每一次加薪、升职都在隐隐地刺痛着我们,尽管我们总是满怀善意地祝福着。
回想一下,哪次卸掉娱乐软件、决定好好学习认真工作,不是在看到身边的朋友或陌生人又取得了些许成就后开始的?很多次吧!
为什么?
因为感觉自己受到威胁了。在这个崇尚精英的社会里,谁会希望自己是垫底的。
身份高低决定人情冷暖,大家都希望自己是那个被身边人羡慕尊重着的人,是那个可以拥有光环的人。
曈哥,以前我以为人们那么努力的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过好日子。
可什么叫过好日子呢?
租房子的羡慕有套三的,套三的羡慕大平层的,大平层羡慕独栋的;穿500块钱外套的羡慕动不动上千的,上千的羡慕穿古琦香奈儿的......
年入千万的李佳琦顶着高烧直播,一天也不敢歇,为什么?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放入几个圈层,时不时地、主动或被动地与圈层里的人们对比一下。
我这次年终考核还不错,比xx、xxx都要强;什么,那个小学同班里学习垫底的人买保时捷了;老公,我闺蜜他们一家过年要去巴厘岛,咱们也出国吧......
普通人在普通人的圈层里焦虑,有钱人在有钱人的圈层里焦虑。
经济能力在普罗大众心里,从来没有表达上限。
可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不过卧榻三尺。
说到底,我们之所以经常压力大,是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意,对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身份价值不满意。
媒体综艺不断帮我们刷新对生活的定义,符号消费已然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成功学乐此不疲的强调结果弱化过程落地的艰辛。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觉得,好像生活就应该像他们描述的那样,成功好像就是特别容易,唾手可得。
我们踉踉跄跄的追赶着潮流,在一次次急于求成中跌倒爬起,最终收获的却是一副千疮百孔的皮囊,与一颗无比脆弱的心。
而这背后充斥的全是幕后玩家数钱的味道。
我是渴望越来越富有的,渴望不为钱财发愁的洒脱。但这份渴望我希望不掺杂任何外人,不是因为同事晋升了,不是因为同学发财了,不是因为别人的指指点点......
当我们把专注力聚焦在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人身上时,这份焦虑应该会缓解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