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饭的时候,聊起育儿的话题。同事S说到女儿进入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们每人带一盆植物到幼儿园,S说到自己准备买啥花。
我建议,能不能带小孩一起去选择花呢?
同事纷纷点头表示这个主意好。
说实话,刚开始听到说要小朋友自己带花去做环境美化的时候,我就在揣测老师和幼儿园的意图(在企业工作养成的习惯,首先需要保证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
我想在老师要求带来植物这件事,幼儿园应该是希望达成如下的目标:
1、环境建设;
2、让小朋友可以认识不同的植物
——这种认知不仅是去认识到每个小朋友带来的植物,也可以在选择带哪个植物来幼儿园的时候在选择的过程中认识植物。
3、让小朋友感觉到参与感
——这么美丽的幼儿园的环境有着自己的参与,增加自豪感和团队融入感。
4、亲子关系
——妈妈/爸爸参与到孩子的事情中去,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确切来说,这件事第三个目标和第四个目标会比前两个来的更加的重要,因为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会有先后,而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则是一个一生的课题。
甚至这是一个很好的让孩子表达的机会,比如在选择植物的时候,可以问孩子:为什么你要选择这朵花呀?小孩子可以学习如何表达以及总结,如果在幼儿园有人这样问她,她也可以回答老师。
虽然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我问过在日本的同学一个问题(她的孩子在日本上幼儿园): 为什么日本的幼儿园要妈妈做那么多各种各样大小的包,她告诉我,这是因为需要让小孩子感觉到妈妈的爱。
如果是现在,我想我更能理解这个问题,孩子的世界是不以目的性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的,这和成人世界不同。孩子的世界是以成长、认知、参与、感受来衡量的。
所以才会需要成人更多的参与,更多的有效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