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曾取得斯坦福大学的英语文学和人体生物学学士两学位,因一直致力于研究探索生命的意义。在文学和自然科学之间,他一直纠结以后的事业该如何抉择,最后突然顿悟医师的职业才是召唤他的最终使命,冥冥之中,这位文学爱好者,在生理、道德和文哲学之间,最终选择了弃文从医,而他的家族大部分都是医生,他一开始并未想到以后要从医,而是通过漫长的探索寻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
于是保罗开始转而上耶鲁医学院,医学院的经历让他加深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而住院医师期间,直面生死,也考究这颗炽热年轻的心,他立志于自己的理想,想在这一领域有所成就,就在他历经多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即将要毕业,突然身体不适,被查出肺癌。而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当呼吸化为空气》就是在其病隙间所著,行文到最后因病情严重戛然而止。
看保罗·卡拉尼什《当呼吸化为空气》的过程中,心里不断冒出一个悲伤的念头,每翻一页,保罗可能就会离死亡更近一点;每多看一个字,却是他生命的倒计时。看到最后忍不住想哭,行文不算悲恸,他很不幸,但是他很坚强,深深为其精神折服。作为一个医生,他是一个很有天赋和拥有高超技术的医师,他是个工作狂,在手术中忘我投入,他之所以从事神经外科,便是给自己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去引导病人和家属理解死亡或是疾病。他说如果病人遇到重疾,“如果是一大碗悲剧,最好一勺一勺慢慢地喂。”而他喂我们的,却不是一大碗悲伤,而是一句句拷问灵魂的良药。而我在他的字里行间中,看出这是一个富有仁心奋斗不懈的医者;也是一个文采斐然的写作者。倘若他不是因为肺癌,兴许忙碌的他也很难抽空写下这些富有生命力的文字。
他是医生,亦是患者,而巧合的是,他患疾病和自己的职业领域有关联。他比其他患者更了解自己的疾病,他一次次地在手术中想抓住死神的脚步,想与死神搏斗,争夺患者的生命。而这一次,两个人开始单挑。或许是先前漫长的研究和思索,他比其他人,更平静地接受了“死”这份诏书。在多年的住院培训中,他也比大部分患者更多地接触死亡的过程。他没有去选择毫无意义地拷问老天爷“为什么是我”,而是想到“为什么不是我”。在医生宣布他成为肺癌患者之一时,他静下心来,又一次从医学和文学中寻找心中的答案。面对死亡,“继续活着,而不是等死!”“无法前行,仍将前行!”,他在体力康复期,站起来,重拾钳子,又成为人们熟悉的那个自信慢慢地拿钳子的掘墓人!”
保罗生前有一大堆光环笼罩在他身后,但是从他的文字倾诉中,能看出他的目标并不是这些,他一直所追寻的生命意义和活着的价值,从他弃文从医开始,到选择繁重高压的神经外科职业,再到他提及感兴趣的科学领域规划,无不提现他一直所追寻的医者的使命:守护。而他自己体验了病人的治疗过程,从患者的角度,去思索医者的出发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通过保罗的爱人露西的回忆,得知他临终时选择了不插管,拒绝了保命的治疗,在家人的陪伴中安详离世。
保罗·卡拉尼什的《当呼吸化为空气》通篇没有过于抱怨或者忧伤的字句,从童年的回忆和末期的治疗,这是一个积极乐观理智的男人,他有爱,有其不舍。但是他没有去浪费去抱怨,在有限的生命里,他在生命的倒计时中,忍着癌症带来的巨大不适,坚持写下这些对于人性、人和死、医疗的思考,这不仅仅是他留给幼女卡迪的一笔精神财富,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镇定剂。命若琴弦,生命的张力,有长有短,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依然活着,活在妻女的身边,活在读者的心里。
他笑说自己是拿钳子的掘墓人,这何尝不是一个拿笔的掘墓人,他的躯体躺在山上,他的精神和思想,永存在爱敬他的人心里。保罗在人生的高峰期突遭不幸,幸抑或不幸,于他而言,已不再纠葛,无法前行,仍将前行。愿我们所有人,终不辜负这身尚算结实的皮囊,去前行,去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