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述而篇第七则。
1、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从带着十脡干脯为礼来求见的起,吾从没有不与以教诲的。”
本章谓只修薄礼来见,未尝不教诲之。古者学术在官,事师必须宦学,入官乃能学艺。私家讲学之风,自孔子开之。自行束脩,未尝无诲,故虽贫如颜渊、原思,亦得及门受业。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
何谓“行束脩”之礼呢?古代的贵族子弟十五岁进大学时,要带着“束脩”——十条干肉,给老师。后来就用“行束脩”代表年龄(十五岁)。
《论语》有五百一是一章,没有任何一章可以证明孔子曾收过干肉或学费。【10.8】中孔子说:“沽酒市脯,不食”(买来的酒与肉干,不吃)。事实上,孔子此处说的额是“从十五岁以上的人”。
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他有学问之后就回馈社会,宣称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人就教。孔子打破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继续升学的限制,开启了平民教育。
古人说:“自……以上”,皆指数字的增加,并且主要用于年龄。
这段话足以证明孔子的有教无类,它侧重的不是学生的态度,而是孔子身为老师的心愿。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脩是肉脯,束脩大概就是扎成一束的腊肉。说起来这样的物品其实很简薄,只是一种礼仪的象征,作为入孔子门下的学费。孔子有教无类,只要有心向学,备下简单的礼物表示自己的诚意,他都乐意收归门下、好好教导。所以孔子弟子三千,也是由于他这种广博的胸怀,才愿意吸纳这么多学生。从可以看出古代的师道,对学生内心的敬意看重多过于所提供的学费或者其他物质的丰厚。想想如今的入学难,重点中学高昂的择校费等等情况,不禁无言。
4、弘丹学习心得
钱穆先生和傅佩荣老师对于“束脩”的注解不同,钱穆先生注解为“行束脩” ,古代学生拜师,要带着“束脩”——十条干肉,给老师。傅佩荣老师注解为“十五岁”,因为后来就用“行束脩”代表年龄(十五岁)。
我们现代人可能对“行束脩”之礼不了解了,我们去学校都是交学费的。但也有一些国学班拜师礼沿袭古代的拜师礼。
我曾有幸参加新沪商联合会大商学院拜师大典。拜师大典学员沿袭古礼,行“交拜师帖、献六礼束脩”仪式来表达对师长的尊敬和对学问的严谨态度,具体环节包括:弟子呈上《拜师帖》,导师宣读《师会弟子帖》;弟子六礼束脩献导师、献祖师(孔子)等。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六礼束脩”,也第一次见证了古代的拜师大典。
何为“六礼束脩”?古代入学拜师时,学生需要提供给学院或者先生的六种带有特殊寓意的礼品。传统的“六礼”物简但寓意丰富:肉干——以代束脩,敬传道授业;苦芹——自勉,业精于勤);莲子——谢恩,苦心施教;红枣——吉兆,早日高中;桂圆——美喻,圆满自在;红豆——瑞应,鸿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