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155】述而篇第七则

弘丹参考的是钱穆的《论语新解》以及傅佩荣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述而篇第七则。

1、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2、译文

钱穆白话试译

先生说:“从带着十脡干脯为礼来求见的起,吾从没有不与以教诲的。”

本章谓只修薄礼来见,未尝不教诲之。古者学术在官,事师必须宦学,入官乃能学艺。私家讲学之风,自孔子开之。自行束脩,未尝无诲,故虽贫如颜渊、原思,亦得及门受业。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

何谓“行束脩”之礼呢?古代的贵族子弟十五岁进大学时,要带着“束脩”——十条干肉,给老师。后来就用“行束脩”代表年龄(十五岁)。

《论语》有五百一是一章,没有任何一章可以证明孔子曾收过干肉或学费。【10.8】中孔子说:“沽酒市脯,不食”(买来的酒与肉干,不吃)。事实上,孔子此处说的额是“从十五岁以上的人”。

孔子在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他有学问之后就回馈社会,宣称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人就教。孔子打破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继续升学的限制,开启了平民教育。

古人说:“自……以上”,皆指数字的增加,并且主要用于年龄。

这段话足以证明孔子的有教无类,它侧重的不是学生的态度,而是孔子身为老师的心愿。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脩是肉脯,束脩大概就是扎成一束的腊肉。说起来这样的物品其实很简薄,只是一种礼仪的象征,作为入孔子门下的学费。孔子有教无类,只要有心向学,备下简单的礼物表示自己的诚意,他都乐意收归门下、好好教导。所以孔子弟子三千,也是由于他这种广博的胸怀,才愿意吸纳这么多学生。从可以看出古代的师道,对学生内心的敬意看重多过于所提供的学费或者其他物质的丰厚。想想如今的入学难,重点中学高昂的择校费等等情况,不禁无言。

4、弘丹学习心得

钱穆先生和傅佩荣老师对于“束脩”的注解不同,钱穆先生注解为“行束脩” ,古代学生拜师,要带着“束脩”——十条干肉,给老师。傅佩荣老师注解为“十五岁”,因为后来就用“行束脩”代表年龄(十五岁)。

我们现代人可能对“行束脩”之礼不了解了,我们去学校都是交学费的。但也有一些国学班拜师礼沿袭古代的拜师礼。

我曾有幸参加新沪商联合会大商学院拜师大典。拜师大典学员沿袭古礼,行“交拜师帖、献六礼束脩”仪式来表达对师长的尊敬和对学问的严谨态度,具体环节包括:弟子呈上《拜师帖》,导师宣读《师会弟子帖》;弟子六礼束脩献导师、献祖师(孔子)等。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六礼束脩”,也第一次见证了古代的拜师大典。

何为“六礼束脩”?古代入学拜师时,学生需要提供给学院或者先生的六种带有特殊寓意的礼品。传统的“六礼”物简但寓意丰富:肉干——以代束脩,敬传道授业;苦芹——自勉,业精于勤);莲子——谢恩,苦心施教;红枣——吉兆,早日高中;桂圆——美喻,圆满自在;红豆——瑞应,鸿运亨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哈皮波白话试译: 孔子讲:“凡是主动来行过拜师礼的人,我从没有不教学的。”...
    哈皮波阅读 5,984评论 0 1
  • 1、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2、译文 傅佩荣注解 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
    小刀123阅读 428评论 0 0
  • 论语心得(七) 文:recycler 10/96,15783字 述而篇第七 (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
    Recycler阅读 841评论 0 1
  • Markdown 是一种简单的、轻量级的标记语法。用户可以使用诸如 * # 等简单的标记符号以最小的输入代价生成极...
    子凌阅读 13,318评论 1 3
  • 那一年, 我们七十岁。 在门前铺一条石子路, 在窗下种一片矮蔷薇。 那一年, 我们七十岁。 拾柴,生火,煮饭, 泡...
    子聿阅读 1,326评论 27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