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被她对丈夫与女儿的质朴感情深深打动,这样的一生,不空虚,值得活。
钱钟书与杨绛夫妇在近80年前就考入了清华学堂,应该说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之几了。这些或许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但也不能抹灭他们自己的努力,一生致力于读书,写作。在那个贫瘠的年代,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没有沾染任何的政治气息,他们或许真的只是想读他们想读的书。
书中写过,在法国求学期间, 他们夫妇就很珍惜时间,珍惜光阴去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他们最大的资源库就是图书馆,在别人看来“苦”、“枯燥”的事情,在他们看来确实最好的娱乐,他们知道里面的乐趣在哪里。 而反观自己,虽然对读书有热情,也能因为“成长幻觉”带来满足感,但仍旧还是抵不住其他的诱惑,投入的时间不够,读的书不成体系,也没有稳定的输出,这样的状态确是要适当改变的。
在从钱老的工作方式来看,在那个环境下,总要做些身不由己的事情,一些浮于表面,走过场的事情,但钱老还是不急不躁,尽心尽力做好该做的工作,不争不抢的同时,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默默耕耘自己的小天地。这种心态与方式是我极度羡慕的,现在的环境仍旧浮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抱着一种幻想,做一件事情就能够立马见效,而忘记了只有默默耕耘,反复打磨的东西才更有价值,这一词“反复打磨”真是耗尽了无数人的耐心与热情,包括我,但说实话,这块我还是放弃不了,默默耕耘。另一点,钱老在求学期间学习外语的热情,方法也深深打动到了我,我应该更加坚定现在自己的学习理念,投入时间,把她攻破,这语言啊,只要集中攻击,不放弃,没有你想的永远学不会,因为人正常的大脑、眼睛、耳朵、嘴巴,差的就是时间和努力了,这块我要自己搞定。
钱钟书和杨绛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生活,直到晚年才有了自己的固定住所——“家”,但是细想,他们一直都有“家”,只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做着最爱的事情,这生命就是温暖的,幸福的,内在的温暖能够弥补外物的不足,但再多的身外之物,没有内心的安宁,仍会是像在海上漂流的小孩,茫茫无际,不知方向。所以你的内心,必须丰满,去做一些你想做成的事情,尽管在路上,也觉得有希望,有幸福。
杨绛先生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她的勇敢与强大,她与钱老之间是"知己知彼“、“相濡以沫”,他了解钱老,她能成为钱老最大的依靠,无论什么风雨,就是那一句“我会修”、“他便信了”、“最后也都修好了”。她的内心丰满强大,女儿与丈夫的相继离开,她的生命残缺了,可是她拥有在一起幸福生活的"石子”,守着这些石子,读着书,做着事。我想着这种方式,或许是他们一家结局的最好方式,因为无法想象,如果最后留下的是钱老或是圆圆,他们能够如此坚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