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风寒感冒与夏秋时的风寒感冒同出一辙,都是看《伤寒论》形成的潜意识得病的。
不同的是,那次三天才好,这次一天就好了。
同样没有用药,一样是护好丹田肾阳,这次有所不同,对脾胃中正之气格外关注。
那次头疼发汗就好,这次头疼,因伤寒身体寒凉无法发汗,通过调息,气息通常也就好了。
那次鼻涕很多,发黄发绿,这次咽喉很疼,犹如刀割。
//
此次发烧,相对于上次感受更深。
首先是夜里受了风寒第二天醒来有所察觉,身体冷,吃饭上班身体也就恢复了。
快到晌午时,可能在室外的原因,感觉头有些不舒服,立刻警醒,可能发烧了。
中午吃饭后躺在床上调息,丹田寒凉彻骨,连肠胃都很冷。
与此同时,相火上炎,仿佛全身的火都集中在了上焦嗓子里。
按理说,上焦炎热,头发烧,调息应该出汗,恰恰相反,非但无汗,还觉得冷,倒是下体微微有汗。
晚上回家简单喝了点粥继续躺在床上调息,依旧无汗。
身体却舒服许多。
调息方法:
吸气入肾降相火,呼气入肺生脾阳。
当天夜里,身上由寒转热,终于汗出,头脑也就清晰了。
感悟:
无论中风还是伤寒,也就是常人所说的风寒,风热,肾气虚寒一定是风寒,肾气足,足够温暖身体与邪抗争而出汗就是中风。
只与肾阳有关。
肾阳衰和肾阳足的不同表现形式。
伤寒用麻黄汤,主动打开毛孔让汗出。
中风用桂枝汤,白芍降相火,桂枝振奋心阳,都有降燥兴肾阳之意。
起初《伤寒论》强调发汗容易亏损津液,需要用甘草,大枣,那时以为怕血液亏虚。
这次伤寒终于体会到了,津液亏虚,邪火一定上炎,致使喉咙生疼,而生喉病。
若是用大枣补充津液,断不至于这么痛。
生病期间发现厥逆现象,就是手足冷,典型的四逆汤症状。
虽然家里备着中药,但并未服用,只是靠着调息,达到治病目的。
一方面身体体质真的好了,另一方面将中医藏象系统运用在调息中效果还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