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杨家抗辽
大宋王朝重文轻武,谁来保卫中原呢?上天自有安排,那就是杨家将、岳家军。
杨家归宋
北宋刚刚建国时,四处仍是战火一片。宋太祖连年征战,克服了后蜀、南汉和南唐等诸国。正当他攻伐北汉时,遇上了杨家将。宋太祖爱才之心尽起,临死前依然念念不忘杨家将之威风,并叮嘱二弟赵光义收杨家将为己用。直至宋太宗赵光义即位,连使反间计,使杨家与北汉发生误会,而北汉王刘钧因猜忌杨继业谋反而欲杀之,正中宋太宗下怀。几经波折,杨家无可奈何地离开北汉,投靠北宋。就这样,宋朝拥有了杨家多名猛将,为日后抗辽打好基础。太宗更赐名杨继业为杨业。
随父征战
杨延昭,杨业之子,是家喻户晓的北宋名将,他原名曾叫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后来人都习惯尊称其为杨六郎。
《宋史》记载,北宋的杨延昭,小时候沉默寡言,儿时,常作行军列阵的游戏,他的父亲——名将杨业说:“此儿像我。”每次出征,必定让他跟从。杨业进攻应州、朔州时,杨延昭担任杨业军队的先锋,在朔州城下交战,流矢穿透了杨延昭的胳膊,杨延昭却带伤英勇力战。
朔州之战后不久,杨业捐躯报国,杨延昭继续从军效力,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
冰固遂城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契丹又再次向宋朝进攻,宋军节节败退。同年九月,辽军攻打遂城(今河北徐水县东),遂城守将正是杨延昭。
由于契丹萧太后亲自指挥作战,因此辽军士气如虹,而相反的,遂城中的守军不满三千人,援兵又迟迟不来,宋军岌岌可危。杨延昭机智应战,派所有城中居民壮丁轮流守城,被甲执械,日夜固守,一直坚持到十月间。
原本初冬天气并不很寒冷,突然天象大变,寒流来袭,一夕之间气温骤降,杨延昭见机不可失,马上命城中军民汲水浇灌城墙,城墙立刻变得坚固又光滑,使辽军无法攻城,只好绕过遂城进攻别地。
此举及时解除了遂城的危机,当战役结束之后,杨延昭名震四方,宋真宗称赞杨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而遂城也被誉为“铁遂城”。
当时宋真宗驻扎在大名,召杨延昭到行宫去,问他边防,杨延昭回答切中要害。真宗皇帝非常高兴,指着杨延昭对各位王爷说:“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杨延昭治理军队、守护边塞有父风,可以嘉赏。”厚赐了杨延昭。这是皇帝第一次见到杨延昭,发现这位人才。
保卫中原
杨延昭担任本州团练使,与杨嗣一起效命。真宗皇帝对宰相说:“杨嗣和杨延昭,一起在外,忠勇地效力。朝中忌嫉的人很多,朕力保庇护他俩,他俩才到了今天。”妒嫉能害死好人。但有了贤德的君主,妒嫉害死好人的事就不会发生。
咸平四年,契丹再度举兵攻宋,杨延昭与杨嗣共守保州,在遂城西北的羊山下埋伏,等辽军攻城时,杨延昭以少数骑兵诱敌至羊山下,然后伏兵突起,把辽军一举歼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羊山之伏”。
咸平五年,契丹入侵保州,杨延昭与杨嗣率兵救援,士兵未排成队列,就被契丹人突袭,士兵损失很多。有人要把他俩治罪。真宗皇帝宽宥了他俩,未加责罚,极力回护说:“杨嗣等人向来以勇敢闻名,应宽宥他们,以观后效。”贤德的君主,能够宽恕,保护好人,才会有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效力。
在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杨延昭以为国耻,于是拒绝朝廷“勿伤北朝人骑”之命令,与张凝、石普等人依旧追击辽军游骑兵。直到辽军败退之后,又不顾朝廷“勿追契丹”之命,亲自率领万余部众,猛追辽军至边界区,还大破古城(今山西广灵西南)。尽管杨延昭的这些举动破坏了朝廷规定,期间也有小人谗言妒忌,但宋真宗知道杨延昭忠心为国,所以并没有追究或阻止。
在杨延昭与契丹交手的二十多年中,凭借他英勇善战、忠心为国且带兵有方,因此屡败辽军,为北宋国境安全提供了稳固而有力的护卫。
英名流芳
杨延昭智勇善战,所得俸禄、赏赐全都犒劳、分给士兵,未曾过问自己的家事。杨延昭出入的坐骑和随从,如同小校(即:小队长)的规格。他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遇敌必定身先士卒。打了胜仗,他总把军功推到属下身上,故而人人乐意为他所用。杨延昭在边关守卫二十多年,契丹忌惮他,称他为“杨六郎”。
宋真宗大中祥符7年(1014年)正月七日,杨延昭逝于高阳关副都部署任所,享年57岁。杨延昭去世后,宋真宗甚为悼念,特地派人护送其灵柩返乡,沿途人皆“望棺而泣”,就连敌国契丹闻讯也举哀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