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机里养着那只性格孤僻的小青蛙吗?这是一个火爆的游戏。游戏的主角是一个居住在池塘边小木屋的青蛙,真的像歌里唱的那样“我一个人吃饭旅行 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 自己对话谈心“,小青蛙安静地做着这些,别无他事。
游戏者大部分时候是旁观他的生活无法参与,唯一要做的就是帮他收集三叶草货币购买旅行用品,然后等着它旅行的时候给你带回照片和纪念品。这只蛙经常不告而别,也不告而归,并且和你没有任何交流。但玩游戏的人乐此不疲:他为何总是一个人?他在外面干什么了?他写了什么?他到底什么时候回来?大量的留白反而激起了游戏者的好奇心。
据说,这个游戏“气死”了国内一大帮游戏开放者,他们不畏繁琐地用各种大数据计算如何拖住用户停留的时间,一次次把让你爽的心理时间间隔减少到最短,一次次心机用尽地打算给你强刺激和各种激励、奖励拖长你的在线时间,却在这个“毫不在乎用户体验”的小青蛙面前,瞬间发现三观崩溃。
这个游戏的主要用户群是90后的女性用户。为何呢?一个又禁欲又高冷的小青蛙,仿佛触动了青年内在的情感密码,看起来毫无爆点呀,这么火爆到底为什么。
01
只要陪伴不要羁绊
据日本研究机构推算,预计2030年,日本的单身家庭将占普通家庭总数的40%。届时,三个男人中有一个终身不婚,而女人的终身不婚率也将比21世纪初增加两倍以上。(终身不婚指50岁还没结过一次婚的人)。
《旅行的青蛙》这个游戏来自日本,它也可以看作是日本青年群体的写照,个体化生活方式逐渐在成为一种趋势。
学者说,造成这种青年群体个体化生存方式的原因有四个,一是便于独立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二是旧体制不再,收入不稳定的雇佣工作更为广泛,三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到了某个年龄必须结婚的社会规范正在弱化,四女性经济实力上升,不结婚也能够生活的人增加了。
其中,第二个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结婚、生子都要增加支出,如果从事非正规雇佣的工作,心中不安,担心没有钱,从而想结婚也结不了。
单身化的浪潮,这是发生在全世界的一个社会现实。
个体化的生存方式将极大程度解放个体,让自由最大化,堪称历史上自我实现最为充分的时代。然而,这种方式带来的是情感上的孤独,我们必须学习找到排解孤独的方式,当然,最后找到了排解孤独的方式也意味着更加孤独,更加难以走进亲密关系了。
换句话说,除了寂寞一切都好。正是大部分我身边的单身好朋友对感觉,我一个人挺好的,除了有点寂寞。
而身边已婚的人其实也都某种程度上羡慕单身,这不应该看作是围城内外的一种常态心理,而是针对婚姻制度的势微,和眼见到的这个社会单身已经越来越得到的便利和自由。
我的朋友小a说,每当我看到屏幕上小小的青蛙,把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家收拾得整整齐齐,一个人看书写信做木工的时候,我就觉得怜爱顿生。一只洁身自好,不麻烦世界的小青蛙,有着自己安顿身心的办法,看着他就像在风雨飘摇的世上找到了同类。
小a是那种反复相亲,一到要深入就不由自主转身离开的女孩子,常年的单身生活已经让她无法很近的关系。
冲突、不同、妥协、不自由、爱的要求……这些爱的羁绊威胁到了她的安全感,她说自己在家面对空空的天花板,油然而生的幸福常人不能体会,或许是因为底色悲凉,看过了太多的不幸福,她对结婚已经不再向往,一个人的自由好过两个人的羁绊,如果婚姻注定是一趟难度颇高的冒险,她选择尚且能出入平安的恋爱和离开,从这场纠结中“逃生”。
02
旅行的意义:心理距离与疏离
另外一个好朋友小林,外地人在北京,生活得相当不错,工作收入可以,最爱好节假日到处在外面疯玩。
但是他最近纠结一件事。父母年龄大了,希望他回家定居。可是他甚至认为过年回家都是负担,和父母无话可说,就别说长期生活在故乡了。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他说自小有一段寄养的经历。整个童年,他都住在亲戚家,没有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保持物理距离的状态,也契合了他心里跟家的距离感。只有在外面生活才能符合这种距离要求。
距离,是一种回避,与当时当下划定心理距离的方式。正因为我与此时此地是疏离的,才需要物理意义上的距离。
年轻人都对远方有一种向往,自是不必说。然而,在路上、对远方的向往也有可能是对于无意义生活重新赋义的冲动,我们需要这样的心理距离面对虚无的生活。所以不想在一个地方定居,也可能是因为向往远方,也可能是因为对居住地,没有找到过近的心理距离,没有归属感。
正如那一只渴望不断出行的小青蛙,与他的栖居地建立的是弱关联,他随时在离开,他随时回来,他看来自由,但也许是心灵上也许从来没有得到过救赎。我们在等待着他的归期时候,是否也在以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心灵点上一盏温暖的灯光呢?
03
什么样的情况下你愿意付出?
我同学告诉我他有一个阿姨,早年离婚也没有孩子,独居多年,唯一爱好就是养猫养狗。但她非常吝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对周围的邻居和自己的租客,恶语相向,却对自己的猫狗慷慨大方、百般呵护。
他问,她究竟善良,还是不善良?很矛盾啊,对宠物比对人好,这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
其实也并不奇怪,也许正是情感上的挫折,让这个老阿姨渴望的安全感是单向的。与人沟通,人会对她提出要求,人会有或好或坏的互动,然而动物却没有,永远接纳来自你的一切。他可以尽情付出,而不怕被伤害,也不怕被抛弃。因而她可以尽情地付出,感受自己的力量感。人总是在给予的时候感觉自己有力,而在渴望获得情感依赖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虚弱。
这正如这只一点都不麻烦的青蛙,给了我们一个安全给予的空间,一个单向付出的容器,你所要付出的不多,你所得到的却那么确定,按照游戏设定,他永远给你“惊喜”。
人际关系里的安全感如果一直退守,很可能就退守到一个人的安全范围里了。最好情感不要交换,刚刚好的一点单方面的付出,保证了自己的安全。这里没有竞争性,没有输赢,不复杂,不需要付出太多投入,正因为你的蛙儿子,一心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都不想看你,我们才母爱爆棚,感觉到了力量倍增,大获治愈。
04
沉重的生存和碎片时间的小确幸
沉重的幸福,需要一生一世来交换,相比之下,小小确幸是我们在繁忙生活之余力所能及的幸福。
与人际弱关联相对比,现代青年唯一的强关系是工作。因为“责任自负”是一句严酷的词语,但是却是我们今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法则。
可是我们和工作的关系很纠结。
一方面我们渴望从工作中得到更多。我们要尊重和爱,但选择的途径却很迂回,更有钱、更成功、更高社会地位,先得到这一切,才有被爱的资格。所以工作中我们不断地加码自己的价值,获得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工作的竞争又让我们不断耗竭,情感无从补给。故乡在千里之外已经回不去,亲密关系还没找到也无力负担,想要建立家庭也被房价吓到了……我们在其中感到无力,而且一旦失业,则几乎跟社会失去了所有的强链接。
这一切不堪重负,因而在职场上感到精神紧张和烦恼的人越来越多,据一家心理咨询机构调查的职场人士,在企业或政府行政机关工作的人中,有85%因工作而感到精神紧张或烦恼。与其他群体人相比,二十多岁的人找同事或朋友沟通的比例最高,而五十多岁以上的找医生等专家咨询的比率最高。另一方面,三四十岁的青壮年群体则倾向于不找任何人沟通,他们不仅承担的工作在增加,责任也在增加。一方面对经济萧条有恐惧,但是又不允许他们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
走投无路的时候,小青蛙来了,收留了所有沉重,当你给予一些温暖和关怀,感觉到了自己的“苏醒”,无害、零负担、简单的守护就够了,关键是没有kpi,没有必须达成的目标,只需等待温暖的未知……而我们每个人也多么想把我们的生命静置成这样的随遇而安啊。
05
无缘社会,用什么证明我们存在?
不久前我参加了外婆的葬礼。
外婆是在城里去世的。葬礼很是简单,从医院直送火葬场,家人鞠躬,围着尸体走一圈,不用多久便可以将骨灰收进骨灰盒,热乎乎地捧在手中了。一个人就是那么消失了,永远地没有了,灰飞烟灭。
而同样是葬礼,我记得我小时候80年代末在乡下参加过的亲人葬礼是全村都出动,搭灵堂的达灵堂,做饭的搬桌子搭灶台摆流水席,吹拉弹唱,道士和尚,亲友哭灵,一两百个人劳命伤财整整三天三夜,身心疲惫,也花了很多钱。
但现在,据说这种简单的死法正在成为主流。葬礼已经走向了极简,悄无声息地死去,正是悄无声息活着的延续。习惯了不麻烦别人的我们,知道硬要把这些人聚在一起,无论是对逝者还是对家人,都是一种麻烦,因而选择了最简洁的死法。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像一个孤单的水滴,随时汇入洪流、遁于无形。即使在死亡那一刻,我们都没有强有力的连接,就更别说活着。那些用来证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用力存在过的证据,都随之不再。
人生的终点,暴露出我们与世隔绝的真相。
在讲述日本人独居生活的《无缘社会》这本书里,有位独居者说:
“与别人失去真正的关联,就像一点点孤独死去。这与自己这个人已经消失了不是没有什么不同吗?所以我觉得,确认与别人有没有关联,就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存在。”
其实,我们与这只小青蛙的关系偶尔也会让我想起《银翼杀手2049》里,男主角与一个虚拟女友的“爱情”。不对,那是科幻电影里,电脑根据大数据计算出来的你最喜欢的女友类型,她随叫随到,满足你要的一切陪伴和情感,但那是类似爱情的体验,却不是爱情本身,衬托出的尽是人类自己的孤独。
正如那只独居、疏离、不断旅行的小青蛙,它轻轻地来,轻轻地走,它背对着我们写着无处投递的信,此刻,多么像窗前看到的自己,只选择最安全的姿势体验着与某事物的美好关系,却还没找到真正的自己,悲叹着这赖以生存的现实……
作者:蘑菇姑姑,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媒体人,十分心理主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