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知要》下篇--经络3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

(è鼻梁)鼻茎也,又名山根。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旁纳太阳之脉

纳,入也。足太阳起于目内眦,与頞交通。

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环,绕也。承浆,任脉穴。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

腮下为颔,颔下为颐

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颊车在耳下,本经穴也。客主人在耳前,足少阳经穴也。发之前际为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络脾者,胃与脾为表里也。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气街,即气冲也,在毛际两旁鼠鼷上一寸。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胃口者,胃之下口,即幽门也。支者与直者,会合于气街。

以下髀bì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人中指内间;

抵,至也。髀关、伏兔,皆膝上穴也。膝盖曰膑,骿pián骨曰胫,足面曰跗,由而入足之中指内间,足阳明经止于此。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间,出其端

阳明别络,入中指外间。又其支者,别行入大指间,斜出足厥阴行间之次,循大指出其端,而接足太阴经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故足太阴脉发于此。

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

核骨,在足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也,滑氏误作孤拐骨上

踹音传,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足肚日踹,交出厥阴之前,即地机、阴陵泉也

上膝股内前廉

股,大腿也,前廉者,上侧也。当血海、箕门之次。

入腹属脾络胃

脾胃为表里故属脾络胃。

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太阴外行者,由腹上府舍、腹结等穴,散于胸中而止于大包。其内行而支者,自胃脘上膈注心而接手少阴经也。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

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通五脏而为之主也。

下膈络小肠

心与小肠为表里故下膈当脐上二寸,下之分络小肠也。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出腋下,上行极泉穴,手少阴经行于外者始此。

下循臑(er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

臑内后廉,青灵穴也。手之三阴,少阴居太阴、厥阴之后。

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

手腕下踝为锐骨,神门穴也

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经止于此,乃交小指外侧,而接手太阳经也。滑氏曰:心为君主,尊于他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支别云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

前谷、后溪、腕骨等穴。

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循臂下廉、阳谷等穴。出肘内侧两骨尖陷中,小海穴也。

上循臑(er音尔)外后廉

行手阳明、少阳之外。

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肩后骨缝,曰肩解。肩胛者,臑腧、天宗等处。肩上者,秉风、曲垣等穴,左右交于两肩之上,会于督脉之大椎。

入缺盆络心,

心与小肠为表里。

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循咽下膈抵胃,当脐上二寸,属小肠,此本经之行于内者。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行于外者,出缺盆,循颈中之天窗、上颊后之天容,由颧髎(liáo骨的空隙处)以入耳中听官穴也,手太阳经止于此。

其支者,别循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目下为(出页)zhuō音桌, 人体部位名。(指眼眶下面的骨。相当于解剖学上的上颌骨与颧骨构成眼眶的下侧部分)目内角为内眦。即颧穴,手太阳自此交目内眦,而接足太阳经也。

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由攒竹上额,历曲差、五处等穴。自络却穴左右斜行,而交于巅顶之百会。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支者,由百会旁行,至耳上角,过足少阳之曲鬓、率谷、天冲、浮白、窍阴、完骨,故此六穴者皆足太阳、少阳之会。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自百会、通天、络郄、玉枕,入络于脑。

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

脑后复出别下项,由天柱而下会督脉之大椎、陶道,却循肩膊内作四行而下,挟脊抵腰。

入循膂(lǚ音旅 )脊梁骨,络肾属膀胱

肾与膀胱为表里也。夹脊两旁之肉曰臀。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guó膝部后面,腿弯曲时形成窝儿的地方)

尻旁大肉日臀。膝后曲处。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

此支言肩膊内,大杼下,外两行也左右贯胛,去脊各三寸别行,历附分、魄户、膏育等穴,挟脊下髀枢(bìshū解释:髀骨外侧的凹陷部分。也称髀臼,髀,指股部;大腿。如髀肉(大腿上的肉)髀髋大腿和臀部)。

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

会于足少阳之环跳,循髀外后廉,去承扶一寸五分之间下行,复与前之入胆中者相会合。

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小指本节后大骨曰京骨,足太阳经穴止此,乃交于小指之下,而接足少阴经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

然谷,在内踝前、大骨下。内踝之后别入跟中,即太溪、大钟等穴。

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上股内后廉,结于督脉之长强。以贯脊而后属于肾,前当关元、中极,而络于膀胱,相为表里也。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直行者,从育俞属肾处上行,循商曲、石关、阴都、通谷诸穴,贯肝,上循幽门上膈,历于步廊,入肺中,循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而上循喉咙,并人迎,挟舌本而终。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支者自神藏之际,从肺络心至胸以上俞府诸穴,足少阴经止于此,而接手厥阴经也。

心主手厥阴心胞络之脉,起于胸中

心主者,心之所主也。胞络为心之府,故名。

出属心胞络,下膈,历络三焦

胞络为心君之外卫,三焦为脏腑之外卫,故为表里而相络诸经皆无历字,独此有之,达上中下也。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

腋下三寸天池,手厥阴经穴始此。

上抵腋下,循臑(er音尔,中医指人自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的肌肉。)内,行太阴、少阴之间

上抵腋下之天泉,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以手之三阴,厥阴在中也。

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

入肘中,曲泽也下臂行两筋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也。

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掌中,劳宫也。中指端,中冲也,手厥阴经止于此。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次指者,无名指也。支者自劳官别行无名指端,而接乎手少阳经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

(即小指次指之间,液门、中渚穴)。

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

(手表腕,阳池也。臂外两骨间,外关、支沟等穴),

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

(上贯肘之天井,循臑外历清冷渊、消泺、臑会,上肩髎liáo髋骨。骨的空隙处,自天髎而交出足少阳之也),

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内行者入缺盆,复由足阳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络心包。相为表里。自上焦下膈,循中焦以约下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出页)zhuō人体部位名。颧骨指眼眶下面的骨。相当于解剖学上的上颌骨与颧骨构成眼眶的下侧部分。

(其支行于外者,自膻中上缺盆,会于督脉之大椎,循天牖,系耳后之翳风、瘛chì脉、颅息,出耳上角,过足少阳之悬厘、颔厌,下行耳颊至[if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此支从耳后翳风入耳中,过手太阳之听宫,出走耳前,过足少阳之客主人,交颊上丝竹空,至目锐 ,会于瞳子髎,手少阳经止于此,而接足少阳经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

(由听会、客主人抵头角。下耳后,行天冲、浮白、窍阴、完骨),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循颈过手少阳之天牖(yǒu窗的意思),行少阳之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复交出手少阳之后,过督脉之大椎,而入于足阳明缺盆之外),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从耳后颞颥nièrú人和某些其他哺乳动物头两侧的区域,在眼和前额之后,颧弓之上,耳之前,过手少阳之翳yì风,过手太阳之听宫,出走耳前,复自听会至目锐),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

(支者,别自目外 ,下足阳明大迎,由手少阳之丝竹、和髎而抵于(出页)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

(自颊车下颈,循本经之前,与前之入缺盆者会合),

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bì厌中

(下胸当手厥阴天池之分贯膈,足厥阴期门之分络肝,本经日月之分属胆而相为表里,乃循胁里由足厥阴章门下行,出足阳明气街。绕毛际,合于足厥阴以横入髀厌bì yàn 骨骼部位名。又称髀枢。即髋关节中环跳穴);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直而行于外者,从缺盆下行,复与前之入髀厌者会合),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

(髀阳,髀之外侧也。辅骨,膝两旁高骨也。由髀阳历中渎、阳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自阳陵泉以下阳交等穴),

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外踝上骨际曰绝骨,阳辅穴也。下行悬钟,循足面入小指次指之间,至窍阴穴,足少阳经止于此);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大指次指本节后骨缝为岐骨。大指爪甲后二节间为三毛,自此接足厥阴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丛毛,即三毛也),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足面上,行间、太冲也。内踝一寸,中封也),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腘(guó膝部后面,腿弯曲时形成窝儿的地方)内廉

(上踝过足太阴之三阴交,历蠡沟、中都,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至膝关、曲泉也),

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

(股阴,内侧也。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廉,上会于足太阴之冲门、府舍,入阴毛中急脉,左右相交,环绕阴器而会于任脉之曲骨),

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

(入小腹会于任脉之中极、关元,循章门至期门挟胃属肝,下足少阳日月之所络胆,肝胆相为表里也),

上贯膈,布胁肋

(贯膈行足太阴食窦之外,大包之里布胁肋,上足少阳渊腋、手太阴云门,足厥阴经穴止此),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颃颡hang sang为咽上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亦即软口盖的后部,此处有足厥阴肝经通过,咽颡也。目内深处为目系。其内行而上者,循喉咙后入颃颡,行足阳明大迎、地仓、四白之外,内连目系,上出足少阳阳白之外,临泣之里,与督脉会于巅之百会穴),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从目系下行任脉之外,本经之里,下颊环唇);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从前期门属肝之所,行足太阴食窦之外,本经之里,别贯膈上注肺。下行挟中脘之分,复接手太阴肺经,十二经一周已尽也)。

《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以下任、督、冲、跷皆奇经也,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中极,任脉穴也,在曲骨上一寸。中极之下为胞宫,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任由会阴而行腹,督由会阴而行背。冲由会阴出并少阴而散胸中)。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起者,外脉所起,非发源也。气街,即气冲,在毛际两旁。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会于横骨、大赫等十一穴,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冲脉之前行者也。然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冲脉亦入脊内伏冲之脉。然则冲脉之后行者,当亦并少阴无疑也)。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

(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

女子带下瘕聚

(瘕jia病证名。1、妇女腹中结块病;2、腹中生的虫病 ;3、(赣方言)kæt5,牛皮癣。《素问·大奇论》:"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三阳急为瘕"。后世医家多有阐述。《诸病源候论·瘕病候》:"瘕病者,由寒温不适,饮食不消,与藏气相搏,积在腹内,结块瘕痛,随气移动是也。言其虚假不牢,故谓之为瘕也。")(任脉自前阴上毛际,行腹里,故男女之为病若此也)。

冲脉为病,逆气里急

(冲脉挟脐上行至胸,气不顺则逆,血不和则急也)。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督脉贯脊,故病如此)。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

(少腹乃胞宫之所居。骨中央者,横骨下近外之中央也,廷,正也,直也。廷孔,溺孔也),

其孔,溺孔之端也

(女人溺孔在前阴中横骨之下,孔之上际谓之端。乃督脉外起之所。虽言女子,然男子溺孔亦在横骨下中央,第为宗筋所函,故不见耳)。

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

(篡者,交篡之义,即前后二阴之间也),

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足太阳之脉,外行者过髀枢,中行者挟脊贯臀,故此督脉之别,绕臀至少阴之分。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之脉并行,而贯脊属肾也)。

与太阳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

(此亦督脉之别络,并足太阳经上头下项,挟脊抵腰,复络于肾。其直行者,自尻上脊下头,由鼻而至人中也),

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还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此自小腹直上者,皆任脉之道,而此列为督脉,启玄子引古经云:任脉循背谓之督脉。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脉,亦谓之督脉)。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此督脉自脐上贯心,故为病如此。名为冲疝,实兼冲、任而为病也);其女子不孕,癃(1~闭 中医指小便不通或淋沥点滴而出。2 旧指年老衰弱多病。)痔、遗溺、嗌干(嗌干是病证名,系指咽干的病症。出自《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本病可分为虚、实两类。因于虚者:一是少阴液亏。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液亏则虚火上灼,咽喉失养而嗌干。症见咽干至夜尤甚,渴欲饮水而不解兼腰膝酸软,潮热盗汗等。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二是肺阴虚咽失于濡养而嗌干。《素问·藏气法时论》描述其症状为"喘咳逆气,肩背痛……虚则少气不能扳息,耳聋嗌干。"治宜滋阴养肺,方可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因于实者,多由肺胃火炽,灼伤津液则嗌干而疼。治宜泻火解毒,利咽止痛。方用清咽利膈汤加减。本病可见于今之急慢性咽炎、萎缩性咽炎等。)

(女子诸症,虽由督脉所生,实亦任、冲之病。王氏曰:任脉者,女子得之以任养也。冲脉者,以其气上冲也。督脉者,督领诸脉之海也,三脉皆由阴中而上,故其病如此)。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

(骨上,谓曲骨上毛际中。齐下营,谓脐下一寸阴交穴也,皆任脉之穴,而治督脉之病,正以脉虽有三,论治但言督脉,而不云任、冲,所用之穴亦以任为督,可见三脉同体,督即任、冲之纲领,任、冲即督之别名耳)。

《灵枢·脉度》篇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

(跷脉有二,曰阴跷、曰阳跷。少阴之别,肾经之别络也。然谷之后,照海也。此但言阴跷,未及阳跷,惟《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刺外踝之下半寸所。盖阳跷为太阳之别,故《难经》曰:阳跷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故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起于照海;阳跷为足太阳之别,起于申脉,庶得其详也),

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自内踝直上,入阴循胸,皆并足少阴上行也。然足少阴之直者,循喉咙而挟舌本,此则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 ,以合于足太阳之阳跷。是跷脉有阴阳之异也,阴跷、阳跷之气并行回还而濡润于目,若跷气不荣,则目不能合)。

按: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在内踝上五寸 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前顶而终。

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小腹侧,会足少阳于居 ,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足太阳于臂 ,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 会、天,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跷于 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带脉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

二跷为病,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少腹痛,里急,腰及髋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

二维为病,阴阳不能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阳维主表,阴维主里。

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妇人小腹痛,里急后重,瘛疭(读音chì zòng,解释为手脚痉挛、口斜眼歪的症状),月事不调,赤白带下。

李濒湖云:奇经八脉者,阴维也、阴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维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是故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愚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经有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也。络有十五者,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络也。合计二十七气,如泉之流不舍昼夜,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终而复始,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八脉无表里配合,不成偶。故曰奇也。正经犹沟渠,奇经犹湖泽,譬之雨降沟盈,溢于湖泽也。脏腑者,经络之本根。经络者,脏腑之枝叶,谙于经络,则阴阳表里、气血虚实了然于心目。初学人必先于是,神良者亦不外于是。第粗工昧之,诋其迂远不切,智士察之,谓其应变无穷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