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多年前,作家刘墉的书深受年轻一代的欢迎,尤其是他的励志散文,更是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诸如《萤窗小语》《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诈》《写给孩子的成长书》等,饱含了一个长辈的谆谆教诲,其中很多素材来源于他自己的一双儿女,读起来非常亲切和真实。
大概是因为他的书那些年一直很畅销,所以很多读者都会有错觉,感觉刘墉的儿子一直都是书中那个没长大的孩子。
而事实却是,刘墉文中的儿子早已人到中年,他叫刘轩,前几年曾获得《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者,是资深的DJ,也是作家。目前为止,已经出版过多部畅销书。
因为刘轩在哈佛学的是心理学,所以他的文章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困惑,从最底层让人看到每个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有根有据,追本溯源,这一点绝非一般的鸡汤文可比。
比如今天收到的这本《停止你的精神内耗,先完成,再完美》是刘轩最近的新书,封面上赫然写着“刘墉力荐”。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精神内耗成了本年度热门词汇,所以单看题目,似乎没有太多想象的空间。但是,当知道作者刘轩就是刘墉之子时,便徒增了几分好奇之心。
作为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面对现代人的一些共性问题,作者尝试从源头寻找答案,并对专业的心理学概念做了深入浅出地阐述和分析,既有这个心理学概念的源头,也有当初针对这一心理学现象所作的实验说明,然后结合现实中的问题,给予合理的建议,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做与理智相反的事情?实施多日的减肥计划可能毁于突然某一天的暴饮暴食,或者坚持了很久的健身运动,总有那么一天想要彻底地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作者说用行为心理学来解释,这个现象叫“消弱突现”,这是一个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不只是减重、戒烟,当你想要改变某些坏习惯的时候,往往会功亏一篑,不是因为努力不够,而是因为你的大脑正在奋力一搏,跟自己在作对。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行为在消弱之前,会突然再次出现而且会变本加厉。
所以我们要准备一个预案,在大脑开始绝地反攻时,可以有其它方案来替代。最好有人能帮助你,在消弱突现时,伸出手拉你一把。所以在执行某些计划半途而废时无需自责,因为消弱突现的力量太强了,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自己和两个朋友的运动打卡,从3月份至今已经彼此陪伴了9个月,从来没有一件事能坚持这么久还乐在其中,现在看来,这种坚持的背后,就是彼此的陪伴、督促和鼓励,所以扛过了"消弱突现"的关卡。
再举个例子,自我感觉良好是源自什么心态?很多时候人们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是看不到或不愿意看清自己的。这个现象叫做“达克效应”,达克是两位研究此现象的学者的名字。达克效应显示,人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能力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唯有越了解、越精通一件事时,才能够越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
另外,我们还会看到情绪勒索、玻璃心、冒失者综合症、错误归因等等一些或熟悉或陌生的词汇,这都只是日常不理智行为背后的原因。说到底,生活本来就是有许多的妥协与拉扯,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和此刻那个更爽的自己,也永远在打斗。每个人都会有内耗,程度不同而已。所以只有真正了解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才可能设定改变的意图,做行为上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