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的时候,有个伙伴在拆书家群里问了这个问题,然后大家都给出了自己的想法:
关于习惯的奖励问题,我好久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但是最近在网易平台上做了一个家长协助孩子养成习惯的课程,也着重提到了习惯奖励的事情,这里再从三个维度详细说一下,习惯的奖惩问题。
Part1奖励vs动力
Part2长期奖励vs短期奖励
Part3物质奖励vs精神奖励
Part1奖励vs动力
这里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为自己设置奖励?
是因为动力不足。那为什么动力不足呢?
动力不足有很多原因?这里我们说最有可能的一种原因,就是目标不清晰。
很多人都想早起,但是从没想过为什么早起,早起之后干什么?
健身吗?读书吗?如果是那样,实在起不来也没关系,看看能不能其他时间健身、读书。
早睡早起身体好吗?如果是那样,也不用5点就起来,7点钟起来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只要别睡到9点就行。
显得自己高大上吗?那就起来发个朋友圈,早起的第365天,然后接着睡。
重要的是,一定要清晰自己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时刻检验,自己是不是在朝着目标前进,至少要保证有动力,才去谈奖励。
Part2长期奖励vs短期奖励
接着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为做一件有利的事情设置奖励?拿到想要的结果不就是最好的奖励吗?
对,但是习惯因为是积少成多、厚积薄发的过程,所以奖励来得太慢。来得快的,做项目就行了,不需要养成习惯。比如为了GRE考试背单词,真的不用养成背单词的习惯,短期内突破就好了。
比如孩子准备考试,语文的拼音,生字,生词,诗词背诵这些都可以称为是项目,她们都可以通过临时抱佛脚、短期内发力去突破,但是大家想一下作文成绩,这个就只能通过平时的积累去做,那习惯虽然慢,但是如果长时间的积累会非常的扎实。
所以习惯本身是自带长期奖励了,但是这个奖励因为时间太长了,以至于我们可能都坚持不到。所以呢,我们要人为的给它加上一些短期的奖励。
Part3物质奖励vs精神奖励
提到奖励,就像那些给出主意的伙伴一样,最先想到的是物质奖励:吃包子啊、发红包啊、买礼物啊。我建议大家更多的做精神上的奖励,更多的激发原动力。
物质奖励存在一个边际递减效应,什么叫边际递减效应呢?举个例子,还能记得第一自己第1部手机是什么牌子的吗?我想多数人可能连型号都记得很清楚,比如我用的是诺基亚5300(暴露年龄的手机)。但是如果现在问你:第3部手机的品牌和型号?可能很多人都不记得了。我们得到第1部手机的幸福感,会远远大于第2部手机的幸福感,第2部手机的幸福感会远远大于第3部手机的幸福感,以此类推,也就是当我们得到的物质越多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得到的奖励感,得到的激励感会越来越低,这就是边际递减效应。
精神上怎么奖励?
又回到了part1中的目标,如果把你的目标变成一幅图景画出来,你觉得会是什么?每天看看自己目标实现的样子,或者自己的偶像的样子,就会多一些动力吧。
仪式感和游戏化也是好方法,可以给画一个30天的表格,每坚持一天,就把表格涂黑,或者是在上面打上对勾,看到这上面的对勾越来越多,你就会有一种很大的成就感。
另外也可以寻求伙伴们的支持。我有一个朋友,为了督促自己的孩子进行钢琴的练习,每天会教孩子练习钢琴,这个过程录成小视频发到朋友圈,然后让我们给他点赞,最后他会把这个点赞发给自己的孩子看,你看有多少叔叔阿姨在支持着你,你继续练习下去。
当然,并不是说绝对不能有物质奖励,如果真的很想要一件东西,那么偶尔用一下物质奖励也是OK的。
总结一下
如何在习惯养成过程中设置合理的奖励?
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且目标实现的最好办法是习惯而不是项目;
其次对于好习惯的养成,短期奖励更有效果,因为好习惯自带长期奖励;
最后,精神奖励:回顾目标、仪式感&游戏化、社交化,会比物质奖励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