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入春秋以后,周天子地位不断下降,各国诸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诸侯们无论遇到战事还是举行祭祀,都爱疑神疑鬼,因而他们对梦的态度大都也非常认真。
如《左传》记载:楚王建成章华台,邀请诸侯们一起举行落成典礼。鲁昭公在临行前梦到先君(襄公)为他祭祀路神,昭公醒后便生疑去还是不去。
梓慎主张不去,理由是之前襄公去楚国前,梦见周公祭祀路神而后才去的;现在昭公梦见的是襄公而非周公,还是不去为好。
子服惠伯则主张去,理由是由于襄公没去过楚国,所以周公祭祀路神给他开路;既然襄公已经去过,那现在他祭祀路神为昭公开路,怎能不去呢?
君臣三人围绕着一个梦扯来扯去,不管他们的看法有何分歧,都是把梦作为行为的根据。在他们心目中,从前的襄公之梦,代表着周公之意;现在的昭公之梦,也代表着襄公之意。
《左传》中记载的梦不只这一例,大多是诸侯公卿和将相臣僚的梦。虽然梦者当中,也有诸侯的妻妾和一般小臣,但所梦的内容,也都因为与诸侯有关,才被记载下来。对于王侯将相之梦的记载,完全作为一种重要的史实或史料来看待。凡是前文记录的梦,后文必定再写出应验结果。
《左传》对梦的记载,反映了那个时代占梦在社会上的影响;而《左传》作者对梦的迷信的记载,是他身为史官的传统。
据清代学者汪中考证,《左传》除记人事外,所有“天道、鬼神、灾祥、卜筮、梦之备书于策者”,“史之职也”。就是说,记梦历来是史官的职责之一。
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大都无法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
孔子虽称“不语怪力乱神”,但对梦却是很迷信的。他晚年曾说过“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也是在感叹,周公之灵不再给他托梦,从而得不到新的启示了。
孔子在行将就木前还讲过:“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矣!”殷人办丧礼,把灵柩停放在两楹中间。而孔子的这个梦,是他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认为是凶象。这也证明,孔子虽然不是事事都占梦,但也确实迷信占梦。
不过也应该注意,春秋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随着周天子地位的日益下降,授命天子的天神的地位也就下降了,因而占梦和其他传统迷信一样,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新兴的无神论思潮的冲击。
如果说之前在商周时期,梦兆被认为是当然的、绝对的、没有疑义的;那么到了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当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梦兆采取不予理睬、甚至怀疑的态度。
像齐国的晏子、楚国的子玉,卫国的宁武子和复涂侦等,都属于怀疑或批评占梦的先驱人物。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完全是一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智术谋略上的较量。由于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展示,无神论思潮空前活跃。因此,占梦在上层统治阶级中的地位急骤缩小。在记载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很少看到哪个国君及臣僚,以占梦来决定政治军事行动。
在思想界,作为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荀子,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韩非,道家的庄子,兵家的孙膑,阴阳家邹衍,都没有流露出他们对占梦的迷信。在《庄子》和《韩非子》书中,虽有几个地方记述过占梦,但都采取揭露和批评的态度。
当然,占梦在民间普通百姓们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因史料不足,我们无法评述。
『梦百科』原创内容,未经同意,任何个人、企业都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