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学,从《论语》开始——第九课 接纳

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晴

    豆爸出差未归,和外公在家的豆还是选择了不与我同行,有些失落。

    出门前,外公问我要学到什么时候?我回答初步计划是一年,也许会更久。外公责备我不顾家,“爸,您觉得我学《论语》是不顾家吗?”

    “是的。老辈子扯常说的‘姑娘家,姑娘家。’女人就是要把家做好。”外公的话,语重心长……

    “爸,您知不知道?要不是遇到《论语》,去年您的女儿可能就没命啦?!我不但要学,还要终身学,学好了还要把《论语》分享给更多的人。”被外公给我的定位激怒,我就不做老辈子嘴里的“姑娘家”。

    “爸,我没想到您会不支持我学习。我知道您年纪大了,还在为我们做饭,很辛苦。中午我点外卖给您和豆,下午我回来做饭。以后周末下午的饭都由我来做。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您对我很重要!”冷静下来的自己努力想得到外公的支持。

    外公不再说话。

    出门,一边担忧着时间不够一边回想着与外公的谈话。孝悌,是为仁之本。我学《论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我真的有好好践习吗?四十岁不想人生就此躺平,但也不意味着还能理直气壮的享受老父亲的照顾啊。无比疼爱我的父亲一定是累了,想歇一歇,才会对我每个周末的“不着家”产生不满。

    一路飞驰,为什么越着急路越堵呢?“可恶”的导航还让我晚下了一个路口。8点57到达省图,将车停在地下车库,跑到西北门已经九点。扫码、登记、上楼,赶到教室,老师已经开课了。从后门悄悄进入,安静落座,打开书和笔记本的那一刻,心也开始平静。

    还好,课程回顾才刚刚开始。“荀子的“礼之三本”大家还记得吗?……”“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形式有很多,古代礼的问题是繁琐,而今天的问题是缺少礼,没有仪式更谈不上义,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恢复礼。也许,下次上课我可以带着外公。嗯,回家问问我爸的意见。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老师关于“義”的解读让我想起了这两天反复在听的书——《内在动机》。自我意识的培养源于接纳自己,控制情绪,不过度卷入、不内摄、不疏离,真实,学会整合,才能拥有自主的能力。而对于孩子,原来期望也是掌控欲在驱动啊,看来我这个妈妈学的还不够。好在又捡到“珍珠”。


    《论语》如一把尺子,成了豆衡量善恶的工具,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她知道吗?也许还不知道,但我们的生活已经在300多个被经典浸润的日子里发生了改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