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依佛法如实观照。应作如是观。
人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日复一日,日复月,月复年的状态,那是很可怕的。如不思进取,随波逐流,久而久之将会演变成“习得性无助”的一种状态。麻木而无从所知。《论语》中写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人,如果培养自己学而时习之的习惯,由“所能”演变成“本能”,那将会是一种难以描述极其美妙的体验。此意并非即讲就能明白,它需要有其内涵修养,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去体悟与验证,方可知其所以然。
那是下中班的一个晚上,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多,看部电影的时间是够的。之前有过规划,时不时抽出时间,看一些评分较高的电影,也是一种拓展学习的方式。此中道理,因人的视角不同而异。那晚看的是《功夫熊猫》,不记得何时上映的了,评分还不错。起初,心并无过多的思绪,态度也算平和,然而令我触动的是那句台词,“如果你只是做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那么你将无法取得进步”。此言令我耳目一新,触动很大,当下便找出笔记记下,以便今后翻阅,在这之后,便是很用心的去看,由字面意思,更是引发更深的思考。“你是谁?”“做你自己”这两句,也是影片中重点提到的。我们可以是儿子,是父亲,是朋友,是学生,是老师等等身份角色。我们人从一出世,人类具有的人文文化,便赋予我们诸多身份名字。但不管诸多名字和身份,我们人终究是一个单独个体的人,有一个自性存在。生活中,我们扮演着 随年龄的增长而来的身份角色,都是在不断的增加对万事万物的认知,塑造自我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也是生活的一面表象,当然不可以偏概全。凡是学习,都应当透过文字和表象,深思它的内在的意思。这便是我对看山是山,在生活中的一种验证。
那么什么是看山不是山呢?举个例子,我们说的山,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石头和沙子,我想都对吧!物理学元素周期表中,就有这么一种元素,名硅元素。此中如何形成的在这不重要。往大的来说,它是名为山,往小的来说,它是由硅元素和其他不知名矿物元素组成的。看山不是山这就显而易见了,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其本质,看其根本,看事物的规则和运行原理。不要被其名字限制自己的思维。思考事物,可以往上伸展往下延伸,深思便是探究其本质,这就需要下一番苦功夫了。这是我个人的第二阶段的验证。
最后,看山还是山。这一点很难讲清楚。我们人,内心明白它是一回事,外在如何用它,又是另外一回事。重点在外用,日常的事情处理中,最能体会。世上万事万物,并非只有非黑即白,中间还有阴阳和合的灰色。凡事都是可以相对而言的。例如这个例子,一个数字6,两个人站在不同方向,一个说看到数字6,另一个说是数字9。两个人说的都没有错。所以,我们可以把看山还是山与应作如是观这句话,联想思考。所得因人而异。以上说的山,是万事万物的一个代表,看似抽象,实则是需要修养而达的三种境界。有些人也许一时能明悟,但由于人生阅历不够,吃的米饭还不够多,或者没有经历过一些波折坎坷。其境界留不住啊!需要不断的修学,体悟生活。而后才能会心一笑。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现,中国文字的书写是其一,简单的一个文字,代表的是一种意喻,内涵一个或多个意思。现在的教育变了,都普遍讲白话,其文章书籍,都没有内涵,营养价值不够高,不足以引人深思。凡事有利弊,相对于这一点来说,个人认为今不及古,在古代中国的教育,是先从认识文字开始,也就是所谓汉字,进而学习组成词,再到简短的句,而后文章等等。要想读懂古文,需先从读懂文字开始,如用现在的逻辑思维去解读,多半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