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成语,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人,指有文德的人;相轻,指互相轻视﹑鄙薄,文人相轻则意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
《典论·论文》里指出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斯不自见之患也。”
但是我不信什么“文人相轻”,在我看来,“文人相轻”完全是一个伪命题。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大批自诩文人的文人。为叙述方便,以下我暂且称这类人为文人吧。
有的文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小有职权或资历,经常写些老生常谈的文章投到报社、杂志社,还忘不了给编辑部主任“交代”一声。
可时间长了,编辑们都怕了他们,一见某个熟悉的名字投来的稿件,就装作没收到,能拖就拖,能放就放。
有的文人年近七旬,还常常揣着文稿,迈着不那么灵活的脚步跑报社,跑杂志社,要求发表他们的新作,开始编辑们见他们精神可嘉,又念及老年人不会用电脑,情愿牺牲自己的时间将文稿打下来,再修改、校对,发表出来。可一来二去次数多了,就没人愿意再做老好人了。
什么原因呢?你可不要以为是编辑们小气,完全是因为上述“文人”写的文章太low!是的,你没看错,就是太low!
有位在本地教育系统工作的文人,但凡提笔写文章,必在文中自称“老师”,必叙述自己作此文的前因后果,必忘不了夸大自己为作此文付出的心血,最后必矫情地感慨一番。我曾拜读过这位文人所作的一篇2000多字的人物通讯,其中1300字都是与作者有关的内容。
那篇通讯稿设定的主题是写一名援疆干部的。开头他就写道:“为采访陈某某,我连续三天搜集资料,终于约到了他,午饭也顾不上吃,我就急匆匆迎着寒风赶去了。”
第二段更让人无语:一见面,陈某某就笑着说:“某某老师,你辛苦了!你大驾光临来采访我,真是荣幸之至!”接着,陈某某为我倒了一杯热腾腾的茉莉花茶,喝下一口热茶,我感到温暖极了。
如此云云,真是要细节有细节,要感情有感情,就是叫编辑哭笑不得。
接下来的每一段,几乎都会出现作者的动态。有些段落甚至连作者与主题人物聊天的对话都写出来了。让编辑修改这样的文章?I服了you!
以我的观点,一、二段全部删掉,之后的段落中所有带“我”的语句也不保留。
然而问题来了,删完你会发现:好像什么实质内容也没剩下!
如果你想给文人打电话反馈意见,你会发现自己好尴尬。通话过程通常是这样的:
“你好,某某老师,您的稿件我在编辑过程中,有些建议需要向您反馈。”
“哦,没关系,你放心大胆地修改,不要顾及我的想法。”
“是这样的,您看能不能加入典型的事例,或者再多一点对人物的性格描写?”
“事例?我的采访非常充分,写的事例已经很多了吧?人物性格也很鲜明呀!”
“……”
如果你决定把这样的文章枪毙,好吧,只要你不怕被纠缠,你可以试试。
编辑部的办公室里,常常会见到以下情景:
“小张同志,我投的稿件为什么还没发表?什么时候能发,我还等着看呢!”
“小刘同志,你现在就把我的稿发了,我在这儿等着看版。”
“小李同志,我的稿件要拖到什么时候才发?要不要我找你们总编?”
“……”
你不胜其扰,决定妥协,再low的稿也给他发,情愿自己再创作,也署上他的名字发了,那么你会发现自己又错了。
稿件发表后,文人并不介意你在文中添加了什么,修改了什么,仅仅介意你删减了什么:
“小张同志,为什么把我的开头删了?还有我抒发感情的好词好句,都删了?!”
“小刘同志,我2000字的稿件,为什么被你删得就剩下800字了?”
“小李同志,以后用我的文章定稿前让我先审核,我审完你就不要动了。”
至于我前面提到老年文人,这些问题同样存在,再加一条更要命的,就是倚老卖老,把你的同情心放在火上烤:
“小张,我心脏不好,专门跑来找你投稿,你给我打出来发了。”
“小刘,这是我最近创作的诗词(没有一句押韵的古体诗),哪天能见报?”
“小刘,我的诗词哪天能见报?”
“小刘……”
最令人受不了的一次,是一位老年文人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来了,进门就质问:
“小同志,我父亲78岁的人了,投个稿子容易吗?你们是不是应该体谅一下老人,快点给发表了?”
“你们到底发不发?不发早点吭声,我们把稿子拿走,往人民日报上发!”
怎么样?你服不服?
好吧,你表示服了,你就糊弄糊弄读者,糊弄糊弄自己,尽量保持上述文人们的稿件原貌给发了吧。
如果是这样,今后还有无数这样的好文等着你呢。要知道,文人们的创作精力可强呢!
最最最让我不能理解的是,文人们第一次和第一百次发来的文,仍然犯着同样的错误。开头自称“老师”的还是自称“老师”,第二段自夸的仍然忘不了自夸,最后的感慨仍然矫情得让人受不了。
我不得不怀疑,文人们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发表过的文章与他们的原文相比,少了什么、多了什么,修改了什么、调整了什么,或者说,他们根本从来不关心这些!
在他们眼里,只要文章发表了,就证明了他们原本具有的能力。如果没有被发表,就给编辑扣上“文人相轻”的帽子!
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虚心学习!更没有想过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其实,自诩文人而不思进取的又何止这些人,同行中这种人就比比皆是,采访潦草、写稿敷衍,编辑提意见就心生不快,删减了就牢骚满腹,枪毙了又耿耿于怀。然而稿件只要发表了,多一眼都不会看,试问这样的人从哪里进步?
自不必说那些发表过一些文章,或者出过书的“大家”们,更加不可一世,谁敢提批评意见?谁敢动他们的文稿?对你客气点的说“文人相轻”,不客气的会说“你算老几”。
于是,我只能说,他们不算什么文人!更不配说什么“文人相轻”!
真正做学问的人,一定会虚心学习,听取别人意见,吸纳别人优点。一定不会得到认可就沾沾自喜,得不到认可就心生怨怼。
真正的文人与文人之间,一定是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绝不是相互轻视、相互诋毁!
李白与杜甫同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被后人合称“李杜”。李白的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杜甫的诗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他二人在洛阳相逢,一见如故,与诗人高适一起漫游、狩猎、赋诗,传为美谈。李白年长杜甫11岁,试想如若“文人相轻”的论调成立的话,以李白的成就,岂不会认为杜甫是“初出茅庐的小子”而不屑一顾吗?而杜甫会否认为李白“一把年纪才成名”而爱搭不理呢?
所以,文人们,千万不要以为别人看轻你是因为“文人相轻”。你一定要相信,只是因为你努力不够。
如果你成为足够优秀的文人,其他文人定会为你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