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而每做一件事,都会使人身心解放,即使把事情办坏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强。—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01
上周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正常作息,没有规律运动,没有健康饮食,更没有如期发文。虽然放松的感觉在当下很是享受,但随着“放松”逐渐趋向于“放纵”,我知道内心的声音又在一记一记提醒我“可以了,休息够了就该重新开始了。”
于是,熟悉的画面,熟悉的节奏。熟悉到让我觉得足够了解自己,让自己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是多么美妙的事。好像小时候看的广告,“哪里不对点哪里”,知道身体发出的讯号是什么意思,知道该如何应对,该如何调节,剂量加几分,力道拿捏几许,就能摸索到最舒适的疼,不疾不徐,层层深入,痛并快乐着。
惯例仪式感的项恢复期目:
打扫卫生,收纳整理,修剪绿植,保持身处环境的明亮整洁;
动手做饭,撸铁流汗,看书学习,早睡早起,扫去身心的疲惫,给予身体它喜欢的养料。
这时,我的身体好像感受到它的主人并未对其弃之不顾,离开了一小段时间又回来好好疼惜呵护它了,像是一段时间未见的糖糖看到我后,会飞奔地扑过来摇尾乞怜,又啃又舔诉说着想念和开心之情一样,卯足了劲展示它的可爱魅力,企图给我点“颜色”看看。
而我也看到了身体给我的“颜色”。也才恢复第一天,也就好好吃饭,好好运动,早睡早起而已,就已明显感觉到全身因过去一周高盐高碳造成的肿胀感消了大半,皮肤在汗水的洗涤下触手可摸的光滑不少,晦暗和疲惫的神情一秒点亮,踩着鼓点哼着小曲摇头晃头的愉悦心情在一天充实的任务完成打勾中达到峰值,最后和着音乐和书籍安心地入眠。
02
我终归是喜欢这种感觉的。不因那些偏执的到处鼓吹的自律观点,好像一个人要违背天性,克服自身的缺陷,苦行僧般日复一日地修炼才能有所成就和实现价值似的。
而仅因为我就是,我喜欢,我也享受这种感觉。
享受在肌肉酸痛中醒来,也享受在音乐、书籍的陪伴下睡去;享受在用心制作和摆盘的早餐打卡后开始一天工作,也享受在一项项划掉to-do-list后结束一天的任务并进行复盘。
这种享受感,是搁浅的鱼终于触碰到海浪。
你知道你属于那,你就得在那,没有了它你将无法存在。不管什么原因使你离开它,你终究会挣扎着寻觅你最渴望回归的地方,而一旦触碰到点滴,瞬间带给你满足的归属感会引领着你寻觅更广阔的的海,直到全身心沉浸其中才得以重生。
所以,搁浅的鱼儿如此渴望回归深海,回归属于它的地方。它们不会放弃挣扎,直到累倦困乏了,才肯慢下来歇会,而一旦调整好状态便又会重新出发。
如此相似的行为模式和心境,让我想起去年夏天在朋友圈写下的一段状态:
“有一些话,在我用来开导别人的同时,自己更应该牢记于心:
一、状态好的时候就全力以赴,状态不好的时候就放慢脚步;
二、去做那些能让你汇聚能量的事,记住当下的感觉;
三、如果改变不了,那就适应它,与之和平相处;
四、如果还不行,做最坏的打算,并放过自己。一介平民而已,何须给自己太大压力;
五、话虽如此,熬过这几天,我还是会振作起来的!”
原来,这些记忆的点,脱口而出的话,相似的行为模式已在经年累月下成为我骨子里的信条。在任何一个被点燃的瞬间,都是这些信念汇聚成爆发的花火,溶于血刻于骨印于心上。而每点燃一次,这些起初稀稀拉拉的信念将一次次趋于坚固和壮大,在下一次喷发溅起的火花也将更为炙热闪耀。
03
我翻看着那些打卡记录,每一个完成的勾勾下都是满足和坚定的模样,每一个叉叉也不尽是懈怠和放松,更多的是真实、诚实的自己。
是我对自己的诚实,让头脑中所有声音安静下来,放下是非对错的执着,放下完美主义的偏执,静着心看到自己的模样。
我的光明的许多面,我的阴暗的许多面;我表现给众人的许多面,我内心不为人知的许多面;我被人夸赞的许多面,我被嫌弃厌恶的许多面;我自律的许多面,我自弃的许多面;我统一的许多面,我矛盾的许多面...他们不分高下地组成了我,是我完全同样珍贵的部分。
这就是完整的我,呈现在每一个记录的时刻里。有打鸡血般热情高涨的时刻,也有丧到尘埃里自我蒙蔽的时刻;有重振旗鼓打气呐喊的时刻,也有沉沦下坠破罐破摔的时刻;有死磕目标咬紧牙关的时刻,也有放松警惕缴械投降的时刻;有被外界干扰气急败坏的时刻,也有认清现状与自己和解的时刻。
一幕幕画面和当时的心情竟通过这些简单的打卡记录而浮现,而生动,而跳跃,而精彩。顺着这些记录,我好像更加了解自己了,也更清楚哪些是我一直会坚持下去的事,哪些是不管多少年过去,终将会迈出脚步去追寻的事,哪些是现在看来毫无预兆,但我知道我可以创造预兆找到它的事。
04
如果说过去的我一直认为“我是我过往经历的总和”,
那么现在的我信奉的是“我是我全部信念的总和”。
那些“认知”转变成“信念”,刻进身体里,成为我日复一日行动的准则,成为我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尝试、去坚持、去精进的部分,也成为我在挫败中不断思考总结而继屡败屡战不停歇的动力来源。我尝试了很多,也找到了一部分。我也相信还有更多未被找到的在等着我。而每个人也可以用自己的办法,去找到最适合自身的能把“认知”转变成“信念”,并坚定奉行的事物。
虽然,寻找信念的第一步总是最难的,焦虑和困惑会纠缠于你,惰性和不安会企图把你拉回现状。然而当你正视这份情绪,去挖掘你害怕的画面到底有多令人不安,也许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和想象中害怕的画面相比,着手做和坚持做带给你的希望的光亮能把这些焦灼的灰暗的情绪全都覆盖了呢。
我是我全部信念的总和。你找到你的信念了吗?如果还在寻觅中,如果还因焦虑和迷茫被束缚,如果还在跃跃欲试和踟蹰难行间徘徊,那我很希望把我去年写作打卡时的文字分享给你,或许能让你更真实的看到自己。
那时我也像今天一样在焦虑一天的打卡无法顺利完成,于是就着这份焦虑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文字。奇妙的是,在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依然能把我带回到当时的画面,也感受到一旦直面这些情绪,心情是如何慢慢地平复,继而开始享受指尖敲打键盘的声音,享受在字里行间去探究真实的自己,享受那些信念刻进我的身体里成为我的一部分,享受只身一人摸黑前行去寻找心里的光,无畏、真切、坦荡、也很骄傲。
就如此时此刻一样,奇妙的预兆。
你看,预兆它一直都在,如果没找到,那就自己创造。
05
文末分享——
“2018年12月10日,21天写作打卡第一天。距双十二,两天。依稀记得双十一还在眼前,也记得那天发过的一条特矫情的朋友圈状态:年纪渐长,对物质欲望的渴求反而没那么强烈了,对生命宽度和广度的深层探索和体验需求倒是愈发浓烈。想想,这点倒是可以很好的概括我今年的变化。
2018年,对我来讲还是有些许不同的。抛开无聊的工作和无聊的催婚,人间还是很有趣的。尝试着从喜欢的事入手,和世界开始互动。勇气提高八度,胆量壮大几分,好奇心始终不变。至于毅力和韧性,庆幸于还一直胶着于身,敢于洗牌,也敢于推倒重来。
要说今年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给自己布置了一系列打卡任务吧。从最初的早睡早起、早餐打卡、运动打卡,到英语流利说、每日阅读等,目前打卡成日常的事也有不少了。也自己总结了一套,规定每个月一两个主要任务,再把已经成为习得的事叠加上去,以期最大化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尽管如此,每天8小时工作之外,仍然像打仗一样,分秒必争。然而,我还挺享受这些打卡任务的,从难熬到习惯到熟练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打怪升级,也是给自己建筑自信踏实的城墙砖瓦,印记于上,时间看见。
我也喜欢每完成一项打卡任务,给自己一份奖励,把想做的事想要的物质一条条列出,用每一次的突破和坚持去兑换,同时也激励自己尝试更多。就这样,打卡持续了大半年,to-do-list划掉了好几项。借着这份冲劲,在年末又狠狠地推(坑)了自己一把,开始21天写作打卡。
就像每次启动一个新任务一样,第一天总是分外焦虑的,尤其是不那么擅长的事,尤其是deadline逼近之时。脑海中会闪过无数个想放弃的念头,内心挣扎抗拒,各种理由托词浮现。于是开始逃避,开始转移视线忙碌于其他事,并安慰自己等忙完再开始。然而,手头的事一样样过,零食也拆了好几包,却一直等不到这个“忙完”,食物和休憩也丝毫不能缓解这份焦虑,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更添责备之意。
细细想来,很多事情不是非要等到万事俱备才能开始,生活中也很少有真正如意的可以全情投入的时刻。想要靠外界力量的充分性来提高成事的可能只是在寻求自我安慰罢了。如果成了,那就是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并且大部分人会偏向于归功主观能动性;但如果不成,那也可以归咎于外因的不合时宜,这样内心就能减少一点挫败感。
但其实,焦虑的来源恰恰就是逃避,是不敢面对,不敢开始和害怕失败,害怕失败以后对自我认同的缺失,害怕接受自己做不好的事实,也害怕无法改变的现状带来的压迫感和不适。然而,一旦静下心来正视它,像对待每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那样,仔细观察它,体味这份焦虑,循着这份不安,体察那份波澜和躁动下抗拒的浪如何拍打在心房上,一下一下敲打出让自己最为害怕的画面。神奇的是,还没等到画面成型,焦虑感好似已消除了大半。
正如此刻的我,顶着困意十足的脑袋,抱着电脑眯着眼,手指起落于键盘,在静谧午夜的衬托下,却更显剔透悦耳。内心焦虑不知何时开始层层散去,平和的像枕边的闹钟,滴答滴答,没有偏差。再一看,字数已达,今天打卡就这样完成啦。
第一步,总是最困难的。焦虑,是很正常的。迈出去,焦虑和时间总是走得很快很远。滴答滴答,也该休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