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之三:
“小数字”里的劳动大学问
(全文1650字,阅读大约 4分钟)
班级里总有个别孩子做起事来拖拖拉拉,不紧不慢的,不管是整理书包还是做口算题,很让人头疼。个别班里还有唱反调的孩子,如何来教育呢?
在实施劳动跨学科活动中,我欣喜地看到了这些孩子的改变,在对劳动不断深入的认知中,别人都开始行动,他也开始懵懵懂懂站不稳了,开始加入到跨学科主题活动中。
本环节在实施过程中,第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真实情境:大家都有做口算题的经历,A同学5分钟完成100道题,而B同学10分钟完成100道题,依次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现在的你自己属于A或B 中的哪一类呢,进行反思,想好再和同桌交流,交流后在5分钟内写出自己的理由;
问题二:假如长大后的你负责发工资,发给什么样的员工高工资?发给什么样的员工低工资?发给自己什么样的工资呢?
问题三:长大后的A、B会成为以下四种职业(航天员、清洁工、收银员与科学家)的哪一种职业呢?
后面的2个问题不要讨论,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自己的理由。让孩子们在规定时间内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完成后数出字数进行数据的记录,从而完成第一节课的三次数据调查。可以说,很多同学第一次想的时间过长,但在第2-3次中明显的缩短了想的时间,写感受的字数明显的增多。
从图中的数据统计可以发现,个别同学在第一次完成的字数较少,想的时间过长,在后面的第二次、第三次的数据中有明显的增加。只有1人第一次与第三次的完成字数是相同的,100%的同学都能通过字数的完成量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第二课时我直接开始了同桌共同参与的主题活动:同桌共同完成智力七巧板的拼图,第一次计时3分钟,第二次计时2分钟。在完成拼图后也是写出自己的拼图感受,上劳动课的感受。读了同学们书写的真实感受,发现100%的同学从第一次时间长合作拼图的慌乱到第二次时间短的从容有序,课堂气氛也开始很活跃,拼图的氛围较浓厚,所有的同学都进入了拼图的状态中。
下课后,有个孩子(简单记为C同学)竟然发生了很大改变,主动跑过来当我的小助手了。原来的他,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有的老师、同学都见到的的状态:一年级时的懒懒散散天天迟到、三年级时书包桌洞里的书本横七竖八甚至他的课桌周围都有本子乱躺着,在上完关于“口算”引发的思考后书本还是到处都有的是他的常态。是的,从他主动跑过来的那一刻我就明白:他开始喜欢上劳动课了,我暗自为这个孩子出现的小变化而高兴。这就是环境育人的真正力量,班级里前进的海浪裹挟着每个人这朵小浪花都在前进。很期待着这个班级的下一次更多的浪花拍案,看看那时候会发生什么精彩的场景
这说明C同学也在思考是A还是B的问题。从口算数量来作为A与B的标准,学生可以看到的数据作为脚支架,那如果他能准确的判断出自己的这个位置,自己所现在的表现的处境,朝着更好的目标努力,一天天的有进步,只要努力就可以进步,这些都是可以眼见、实实在在的有数据作证,自己的第二节课与第一节课比,虽然数字上达不到自己的同桌、周围的好同学更不用说班里的好同学了,心理上有很大的差距与落差,但只要和自己比,就能找到前进的方向与目标。
每个人在统计完了前五次的数据后,写感想时都是信心满满的占95%,自己的进步可见,另外的5%还在思考中,他已经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与同桌合作时自己心情的愉悦,也在字数上有所提升。每个同学进一步明确了不要去和任何人比较,我们就和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多了一点点的感悟,我今天比昨天烦恼少了一点点,这就是我们的成长,这也是最好的成长方式:探究参与的效果可评,可见,可喜,那接下来的将会迎来更多的可期待!
基于真实的活动体验写出感受来,100%的孩子表达出的意愿是非常想与同桌合作。那你会合作吗?合作中产生了问题怎么来处理呢?你俩是怎么做到的?和更多人的合作要注意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孩子们在感受中自己写出来的,这就是杜威的“做中学”的在劳动课中的践行,合作的规则不是黑板上教授的,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孩子们经历了自己发现的过程。这也是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