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生活压力引起的困扰情绪,在众多情绪之中,焦虑与发病和康复过程之间的联系,在科学上得到了最确切的论证。
焦虑促使我们对危险作好准备(大概是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功能),这是焦虑良性的一面。但是在现代生活中,焦虑常常表现为过度而且不当——我们的困扰来自生存环境的压力或者我们的幻想,而不是来自我们必须面对的真正危险。焦虑反复发作表明应激水平过高。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布鲁斯·麦克尤恩(Bruce McEwen)1993年在《内科医学档案》(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eine)上综述了关于应激与疾病关系的大量研究。他广泛描述了应激对疾病的影响:削弱免疫功能,使癌细胞加速转移;增加病毒感染风险;加速斑块形成,导致动脉硬化和血凝固,最后引发心肌梗塞;容易引发I型糖尿病,并加速Ⅱ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导致哮喘发作恶化或激化。
应激还会导致胃肠道溃疡,激化溃疡性结肠炎和炎性肠病的症状。大脑本身也容易受到持续性应激长期效果的影响,包括海马体受损、记忆力下降。麦克尤恩总结道:“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由于应激体验受到损害。”
我们一直处于病毒的环境,人体的免疫系统通常可以消灭病毒。如果情绪受到压力,人体的防御功能就会失效。
焦虑的危害不仅在于降低免疫反应,其他研究发现,焦虑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慢性敌意和经常生气导致男性患心脏病的风险升至最大,焦虑和恐惧对女性的危害则更为致命。
应激和情绪困扰会使疾病的症状恶化,反之,帮助病人放松,有效应对不安情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