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是关于《庄子》反道德的人生哲学,我们只需要记住一个观点: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还不太了解是什么意思,看了解释之后,我的人生观还是被颠覆了。因为,这和我们的传统的观念差异巨大,让我无法一下子理解,更不要说是接受它,在学习后面的内容之前,我自己先尝试着理解一番。前面一句话“为善无近名”,这句话相对好理解,就是做了好事不要想着留下好名声,因为,虽然我们做了好事,但是,如果仅仅为追求好名声,那我们做事效果大打折扣了,因为,我们的动机和目的不是为了做好事,而是为了博取浪名而已,这种人会让我们轻视他,觉得做人的格局和境界不够。慈善达人陈光标做了很多善事,但是他慈善事业中,商业表演的因素显然远超做善事本身,所以,其行为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为恶无近刑”,这句话的意思是作恶不要惹上官司,这句话就不太好理解了,表面上看,做了坏事,也要规避掉法律可能子自己的制裁。这种观点会不会让那些恶人做恶事找到了依据呢?这当然是我自己非常粗浅的理解,庄周的本意应该不会是这样简单。那他可能会有其他什么意思呢?那我们就要看看庄周的哲学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庄周是道家宗师级的人物,与老子起名,统称“老庄哲学”,庄周是相对主义哲学家,】
郭象的解释:“忘记善,也忘记恶,处身于善恶的中央,任万物自行发展,不声不响地与大道合而为一,于是乎刑罚和名誉都会远离自己,大道就在自己的身上”。
【这个解释太牛叉了,庄周的相对主义观点本来就对善恶这样的区分没有任何兴趣,善恶在庄周看来并不重要,逍遥自在,追求大道才是终极人生。】
情感上越是容易接受的道理才是最有流行潜力的道理,如果这句话是对的话,那么,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流行的为大众所接受的道理,这些道理常常合乎我们的情感,所以我们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接受的道理并非是正确的或者对我们是有益的,更大程度上是我们认可它而接受它,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结果是非常可怕的。我们要尽可能的消除主观臆断给我们造成的危害。如何避免呢?
这里涉及的问题其实就是选择,到底作何选择?笑来老师多次重复强调:选择就是不断地找到更重要的知识,直到最重要的知识。
《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周说,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非常危险的,或者疲惫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知识多了,生活中就多了许多的诱惑和枷锁了,知识分子能力强,外界的诱惑一定比普通人多出许多来,一般的知识分子也比普通人多了更多的束缚和枷锁,虽然我们也知道那种“从心不逾矩”的境界,但是能做到这样的知识分子也毕竟少之又少。知识分子的心态,好比钱钟书说的围城一样,外面的想冲进去,里面的人想着拼命挤出来。
整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只要我们不以有涯之生追求无涯之知,做好事被让别人知道,遵循中道就可以保全性命,奉养双亲,安享天年。“遵循中道就可以全身,可以尽年。这是《庄子》养生之道德核心纲领。
熊逸先生认为,庄子追求的生活状态,不要追求学习,顺应自然最好,该干嘛就干嘛,甚至还包括恶。而这些内容并不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吗?其实,还真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真的把这套哲学观点贯彻下去的话,社会动荡,人心不古,生存之道就是同流合污,不要为了“为善近名;”
好选择好战队。儒家大师对于老庄哲学确实不到不屑一顾,对于是否准备要做出一定的选择。《庄子》才不管什么做事的过程和形式,更在意的是结果。
如果严格遵守《庄子》的养生纲领也保不住性命,那又该怎么办?
我在想,遵守这些纲领固然更好,最起码你活得更随性一些吧,少了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另外,遵循中道都无法保全性命,那也不能说是大道出了问题,我们总不能因为睡不着觉都是床的问题吧。“道”无所谓对错,错的或许是我们自己,也或许你自己都没有错,是生命到了该终止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