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世界的攻击者们,比现实世界的坏人们更善于隐藏自己,他们往往躲在肉鸡、代理的背后,肆无忌惮的攻击我们的站点。对于这样的坏人,我们只能躲在高墙之后被动防御了吗?
当然不是!因为,有一种神奇的技术叫“蜜罐”。
引子
在军事领域,以响尾蛇导弹为代表的红外制导武器,可以利用红外探测器捕获和跟踪目标自身辐射的能量来追击目标。对于飞机来说,没有任何方法能在空中关停产生热辐射的发动机,所以,对飞机来说,响尾蛇导弹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存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避免被响尾蛇导弹击落,很多飞机都会配备一种防御武器:红外诱饵弹,在响尾蛇导弹接近自己的时候,放出红外诱饵弹,吸引对方去攻击诱饵弹,从而达到让自己金蝉脱壳的作用。
“蜜罐”是一种思想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互联网安全领域。
一个接入互联网的网站,只要能和外部产生通信,就有被黑客攻击的可能——就像飞机在控制无法关停发动机一样。但是网站能像飞机发射红外诱饵一样,用某种陷阱来引诱攻击者,就可以达到自身不被攻击的目的。
这种引诱黑客攻击的“陷阱”就是“蜜罐”。从广义上看,“蜜罐”并不具体指某种技术,而是一种思想。
举个栗子,在电影《无间道》中,警方发现自己这边有内鬼但是并不知道是谁,于是假装传递含有内鬼信息的信封,刘德华饰演的内鬼摸不清底细,冒险去拿了这个信封。
在这个情节里,这个伪装成情报的信封就相当于“蜜罐”。
“蜜罐”的创造者
蜜罐作为一种古老的技术思想,近几年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起。
这一概念最初出现在一本上世纪出版的小说——《The Cuckoo's Egg》中,这本小说描述了作者作为一个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如何追踪并发现一起商业间谍案的故事。这本书是互联网界和文学小说界的传奇,被誉为最真实的黑客小说。
这本书的作者 CliffordStoll 其实是个计算机安全专家,他在1988年提出“蜜罐是一个了解黑客的有效手段”。之后,蜜罐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研究员们的注意,成为继被动防御技术之后又一个强有力的网络安全技术。
然而,蜜罐技术迎来真正的发展,是在这一概念被提出10年之后。
在这一时期,蜜罐思想吸引到一匹网络安全技术员的注意,同时也开发出一批相应的产品,如Fred Cohen 所开发的DTK(欺骗工具包)、Niels Provos 开发的Honeyd 等,同时也出现了像KFSensor、Specter 等一些商业蜜罐产品。
这一阶段的蜜罐可以称为是虚拟蜜罐,即开发的这些蜜罐工具能够模拟成虚拟的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并对黑客的攻击行为做出回应,从而欺骗黑客。
虚拟蜜罐工具的出现也使得部署蜜罐变得比较方便,即使是普通的网络安全技术员也能配置,而不是像小说情节那样不接地气。
这些能够模拟IP栈、OS、应用程序的蜜罐,在它被攻陷了后也很容易重建。通常情况下,模仿是完全在内存中实现的。虚拟蜜罐软件也允许在单一的物理主机上配置一个完全的蜜网,一个虚拟蜜罐系统可被用来模仿成千上万个系统,每个系统使用成千上万个端口且使用不同的IP。
“蜜罐”的发展
和飞机发射的红外诱饵类似,这种简单的蜜罐更多是起到干扰攻击者的作用,并不能获取到更多攻击者信息。
于是有人就提出一些设想:
如果用蜜罐获取到更多的攻击者信息,比如攻击者的IP,就可以对攻击来源打上标记,这样一来就可以直接防御来自被标记的攻击,御敌于“国门”之外,大大减轻安全压力。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一种新时代的蜜罐产生了:高交互蜜罐。
高交互蜜罐提供真实的操作系统和真实的服务,因此,这种蜜罐的交互性最强,收集到的数据也最全面。
由于是真实的操作系统和真实的服务,这样的蜜罐其实是可以被攻陷的,甚至入侵者还能利用该蜜罐作为跳板,对网络上其他用户进行入侵。因此,高交互蜜罐捕获的入侵信息是最全面的,但也是比较危险的。
“蜜罐”的未来
在讨论蜜罐技术的未来之前,我们需要知道一个前提:蜜罐并不是当前互联网世界最主流的安全技术,企业也不能只依赖蜜罐技术来保护自己。
所以,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企业部署蜜罐的同时还得部署传统的被动防御,这样一来安全成本就大大提高。
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离开了成本去谈安全也是耍流氓,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蜜罐技术大部分时候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另外,蜜罐作为一种诱饵,存在被攻破的可能性,如果是部署在物理机上的蜜罐,甚至可能被黑客作为跳板来入侵,这种风险也是企业用户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