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收获,第一部 死亡
第三章 儿童的死亡概念
我们对死亡的关注以及应对死亡焦虑的方式,皆非容易描绘或理解的表层现象。他们也并非始于成年以后,而是深深地根植于过去,在追求安全和存在的一生中发生广泛的变化。研究儿童与必死事实的对抗、对于死亡的识别,他们的恐惧、逃避和抵御,还有他们面对死亡恐惧之后的发展。
行为科学家仔细考察这个课题时会发现,而且非比寻常的专注于死亡。儿童对死亡的关注很普遍,而这对于他们经验世界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死亡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谜题,他们主要发展任务之一就是应对无助感和消之的恐惧,而性欲问题是既而衍生出的产物。
儿童不仅非常关注死亡,而且这些关注开始的年龄远比人们想象的更早。
儿童对死亡的意识,还有他们应对死亡的恐惧方式,都会经过一系列顺次发展的阶段。
儿童应对策略总是基于否认:他们似乎没能成长到足以承受生死,或许我们永远都无法成长到直面这一事实。
儿童对死亡关注的普遍性
人可以面对它,恐惧它,忽视它,压抑它,但却无法摆脱它。
死亡概念的发展阶段
成人了解儿童对死亡认识的障碍:
缺乏语言和抽象思考能力。很小的孩子,缺乏语言能力,这是成人试图理解孩子内心体验时难以克服的障碍。
费洛伊德的观点。关于低龄儿童的死亡概念,另一个影响业内观点的重要因素是弗洛伊德的立场,他认为低龄儿童无法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所以在弗洛伊德看来,儿童祭祀长到八九岁的年纪,也仍然对死亡知之甚少,因此也不会害怕。
成人的偏见。成人不愿意和儿童谈论死亡,回避这个主题,毫不怀疑地接受表面的数据,因为他们不愿意深入探究儿童,以至于对儿童的体验产生系统性的误解,而且他们总是选择错误的方向,总是比实际情况更少的假设儿童具有死亡意识,并低估儿童感觉到的痛苦。
儿童接受的教育。儿童对死亡的认识很少能长久保持原始的样貌。成人看到孩子因为想到死亡而困扰时,会感到非常心疼,而急着去使孩子免受伤害。而孩子会觉察到大人的焦虑,并因此发觉必须压抑对死亡的担心:这种担心并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真正的缓解。
父母通常会提供某种形式的否认,要么是自身特有否认系统,要么是社会认可的永生神话,以此来试图减轻孩子的恐惧。所以,研究者所发现的往往并非儿童的天性,而是由儿童的意识、焦虑和否认与成人的焦虑和否认等防御方式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对死亡的最初意识,
死亡和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泛灵论(与原始人类的泛灵论相类似)分为四个阶段:最初,儿童认为无生命的物质也都有生命和意志;大约七岁初时,儿童认为只有会动的东西才有生命;从八岁到到12岁,儿童认为能自己动的东西才有生命;再往后,儿童的观点逐渐变得与成人一致。
对于儿童的观察。儿童和死亡观念有着大量的接触。非常小的孩子也会想到死亡,害怕死亡,对死亡感到好奇,记录与死亡有关的感知并将这些感知保存一生;他们还还会建立基于魔法的防御来对抗死亡。
非常小的孩子与死亡的关系很密切,这种关系早与儿童对死亡有理性知识,死亡恐惧是婴儿早期生命体验的一部分
当儿童意识到消失的物体不一定会重新出现时,就会寻找其他策略来保护自己免受不存在的威胁。
一旦儿童“知道了”,知道的事情会怎么样?
到了青春期时,儿童期的否认系统不再有效,青少年的内心情绪和更多的资源允许再度面对死亡的必然性,承受焦虑并寻找另外的模式来应对生命的真相。
我认为儿童在最初知道死亡之后,接下来的阶段是否认。否认的概念意味着先前已经知道:人只能否认自己已经知道的事。
否认:死亡是暂时的,是意识缩减、不省人事或睡着。
在希腊神话中,死神塔纳托斯与睡神修普诺斯是孪生兄弟。
否认死亡的两个基本屏障。小孩以两个基本防御来对抗死亡的可怕,这是从生命之初就有的防御:深深相信自己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以及存在一个专属自己的终极拯救者。虽然这些信念被来自父母和宗教的关于来生`。全能防护的上帝、祷告功效的教导所明确支持,但它们也同样根植于婴儿的早期生命体验。
独特性。我们每个人从早先的儿童长大成人,都紧紧握住一个非理性信念,那就是自己是具有独特性的。极限、衰老、死亡,这些可以适用在他人身上,但对我来说不适用。
终极拯救者。与这种人类本位的妄想(我用这个字也并没有轻蔑之意,因为这是普遍存在\。甚至普世皆然的妄想)紧密相连的是,相信存在着终极拯救者的信念。
独立性和终极拯救者的信念能很好地服务于发展中的儿童:这两种信念是个体为抵抗死亡恐惧而建立的防御结构的绝对基础。
通过相信小孩不会死加以否认。儿童在生命早期用来安慰自己的一个常见方法,就是相信小孩不会死。年幼的人不会死;死亡都发生在老人身上,而年老时非常非常遥远的事情。
通过将死之拟人化加以否认。绝大部分5到9岁的儿童会在一段时期之内将死亡人格化。死亡拥有既定的形式和意图:吓人的妖怪、手持镰刀的人、骷髅、幽灵、阴影,或仅仅是死者身上的东西。
通过嘲笑死亡加以否认。稍大一点的儿童通过证明自己的活力来试图缓解死亡恐惧。
儿童精神病学文献对死亡觉察的否认。怎样:我认为死亡被心理动力学理论排除在外的机制很简单,死亡被转泽为“分离”。这是动力学理论对死亡角色的假设。分离是焦虑形成的原始经验:分离焦虑是最根本的焦虑;其他焦虑来源,包括死亡恐惧在内,都是因为等价于分离焦虑而在情绪上具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死亡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会重新唤起分离焦虑。
恐惧的背后意义、心理表征是什么?
分离焦虑在人类婴儿的早期生活中无疑也是很明显的,而对分离的关注在成人内心世界也仍然是一个重要主题。
人们可以了解什么引发了焦虑,但无法了解焦虑的内容。
为什么:动力学理论对死亡恐惧的遗漏显然不是出于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