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帝朱祁钰有“恤饥拯溺,纳谏信贤”之德:谈迁《国榷》论明帝王得失,以为“政未可以紾臂论也”
@铁山青士(笑独行)[编注]
谈迁曰:国家厄会,盖莫若乙巳矣。闽浙疮痍,黔粤啸聚,天未厌乱,北狩随之。阊阖罹白登之困,象魏下阴山之悲,宗社丝髪,仅系景帝。当时六师新丧,九塞气沮,南迁之议,独徐珵乎?乃舍姬旦小节,绍少康之旧勋,坐摄羣嚣,独制长策。犬羊虽狺狺不休,我圻父是任,俾弭耳以退,皇灵遐畅,南北交捷。曾不捐汉绘之尺寸,费宋缗之毫纤,而虞渊返照,事同揖让。尤恤饥拯溺,纳谏信贤,嘉王竑,薄徐珵,具有神识。而或以太上事过责之,斗粟尺布之谣,古人不免焉,政未可以紾臂论也。
——明末清初谈迁撰《国榷》评明景帝(代宗)朱祁钰
【铁山青士注释】
1.乙巳:当指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乙巳当为己巳之误,1449年农历为己巳年。
2.北狩:为帝王讳,谓帝王“北狩”不归,即因北方兵燹而被掳。
3.阊阖:指京都城门。
4.白登之困:指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马铺山)。
5.象魏:指宫室。
6.九塞:原指古中原九个长城要塞。此泛指长城关隘。《吕氏春秋·有始》:“何为天下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崤、井陉、令疵、句注、居庸。”(高诱注:“ 冥阸、荆阮、方城皆在楚。”“阸”,阻塞也,音厄)“九塞”多在今山西、河北、湖北境内,其中“句注”塞据说即为雁门关,而“荆阮”塞则又有学者以为乃河北易县紫荆关。后世又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7.姬旦:即周公。
8.少康:夏朝第六代帝王,曾重建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9.摄:通慑。
10.狺狺:犬吠声,狺读作因。
11.圻父:官名,掌京畿军事,圻音奇。
12.弭耳:犹言帖耳。
13.皇灵:谓天威祖灵。
14.遐畅:远扬也。
15.曾不:竟不,曾音增。
16.捐:弃也。
17.汉绘宋缗:指疆土银钱。
18.虞渊:神话传说中之日没处,又称隅谷。
19.太上:即太上皇,指明英宗朱祁镇。
20.斗粟尺布之谣:指西汉民间歌谣《淮南王歌》,其辞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21.紾臂:即扭臂,指兄弟缠斗,紾音诊。
【附录】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称明景帝朱祁钰为“英主”
景帝初年,开经筵,以宁阳侯陈懋、阁臣陈循、高谷知经筵,阁臣商辂等为讲官,每值讲毕,辄布金钱于地,令诸臣竞拾。独高文义以老不能俯仰,遂无所得,同列代拾以贻之。窃意讲筵非争财之所,宰相非攫金之人,景帝亦英主也,似未必有此。
——明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卷一《列朝》之“赐讲官金钱”
明英宗朱祁镇之子宪宗朱见深为景帝朱祁钰翻案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制曰:“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遂上尊谥。敕有司缮陵寝,祭飨视诸陵。
——《明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景帝
【谈迁《国榷》谓明景帝朱祁钰有“恤饥拯溺,纳谏信贤”之德_原创:笑独行_体面杂志(笑独行的和讯博客)2018-1-2 20:47:23】阅读(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