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说:“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比教授正确的答案更重要。”
我不禁自问:自从我当了教师,我的学生是在快乐的学习吗?我们每天为了标准答案而责备学生的时候,可想到学生们是否快乐?我很惭愧,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课堂上,为了赶进度我们喋喋不休,拖堂抢课;为了领导听课而煞费苦心,精心安排;为了错作业大发雷霆,小题大做;为了班级名次培优补差,开小灶;为了提高分数来回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时候,我们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只能坐正,认真听讲,反复记忆,奋笔疾书:抄写、背诵、做习题,稍有不慎,便会遭到一顿臭骂,或者一次白眼,一次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多学一点,参考书练习册每门功课要买双份,完成老师的练习后自己在家还要再做一份。周末也不能闲着,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一技之长那是万万不能的,学钢琴完了学跳舞,画画书法小提琴,不学个遍也得会两手。这就叫特长。
而我们未来的花朵们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可以自寻乐事,他们擅长和老师捉迷藏,和父母兜圈子。于是,飘逸的长发隐藏起小小的耳机,《菊花台》,《心在跳,情在烧》悄然流行;厚厚的练习册下,《坏蛋是“这”样炼成的》;学习机成了交流小说的平台,手机变成聊天的工具;再不济上课哈欠连天,呼呼大睡,下课追打皮闹,谈天说地;就连小朋友也厌烦了每天的古诗文诵读,整出:“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路过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掏掏口袋没有钱”这样的“名句”。“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起床最早的人是我,睡觉最晚的人是我,昏昏沉沉的人是我,迷迷糊糊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这样的歌词也是蛮脍炙人口的。可以真是挖空心思,自得其乐了。
最让我感到可悲又无奈的是连幼儿动画片《小猪佩琪》里也具有埋汰老师的情节:可爱的小羊苏西问女王:“你能不能让老师消失呢?”这话说的不知道编剧大人是怎么想的!老师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形象在小朋友心里恐怕要坍塌了。
想想我们小时候,打猪草,捉泥鳅,捡豆子,拾草打柴,洗衣做饭。虽然生活苦一些,但苦中作乐,从没为学习犯过愁,学习自然也就不是我们的负担。父母经典的语言就是:考不好不想念书快下来搭把手吧,家里地里还有很多活等着呢!于是我便偷偷地看书,不敢浪费家里的灯油,烧灭油灯是要挨骂的,不敢提要买书,饭都吃不上,哪还有闲钱买书?!花上二分钱租一本小人书还要偷偷看赶快还,那种学习的乐趣现在的孩子永远也体会不到了。
那么我们怎么引导孩子快乐学习呢?
一、不妨给孩子定一些时间限制。
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分裂任务,降低难度,极大限度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专心学习做事。
孩子在做作业或者学习的时候尽量不要做其他事情。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小孩子总是喜欢一边吃东西一边写作业,上个厕所,喝口水,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是不对的。做事情就要专心,要养成良好习惯。
三、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
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手脑并用认真思考,快乐做事。拖拖拉拉只能拖慢进度,让学习事倍功半。
四、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
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学习任务,班上孩子的表现会截然不同,有的孩子轻轻松松就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同样的任务有的孩子却竭尽全力去做还是要花别人两倍或者更多的时间,效果也很差。很显然做的快的是有兴趣的孩子,没有兴趣的孩子就会慢得多。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 “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两千年前的学者所提出的话题在今天仍然是这么时髦,可是现在要让学生快乐学习,不去计较成绩得失,这一点谁又能做到呢?如果真的都能做到如此快乐学习,我想孩子们也肯定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