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想活得健康’和‘想活得快乐’之间找到平衡?

今天下午三点,我在办公室闭眼的瞬间就睡着了。不是午休,是身体强制关机——就在办公椅上,睡了整整十分钟。晚上泡脚时,又重复了这一幕。


可能是昨天跑了8公里,晚上喝了二两白酒。运动后的疲惫遇上酒精的后劲,让今天的我像个电量只剩20%的手机。


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话:“每次跑完步都觉得自己特别健康,然后就想犒劳自己一杯酒。”这话里藏着我们许多人的影子——在自律与放纵之间,画着一个诡异的圆。



第一:我们都在经历一场永不停歇的拉锯战


你一定也有这样的时刻:


· 健身餐吃了三天,第四天路过烧烤摊走不动路

· 发誓早睡,结果刷手机到凌晨两点

· 跑完步感觉自己能活到九十九,喝杯酒又回到当下的小确丧


这不是你意志力薄弱,这是人性的常态。


就像哲学家叔本华说的:“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我们在痛苦与无聊间摇摆,在自律与放纵间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第二:自律与放纵,本就不是对立面


很多人误解了自律——以为自律就是完全戒除放纵。


其实不然。观察那些真正掌控生活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从不追求100%的自律。相反,他们懂得给放纵留出合理的空间。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我们纠结的不是要不要放纵,而是如何在自律与放纵之间找到那个最佳配比。


就像我那个跑马拉松的朋友,他每周坚持训练,但周日晚上一定会喝杯精酿。用他的话说:“没有这杯酒,我撑不过下周的跑量。”



第三:从“非此即彼”到“动态平衡”


为什么我们总是陷入“要么彻底自律,要么彻底放纵”的循环?


因为我们的大脑喜欢简单的二分法。但生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三个破局思路,帮你跳出这个怪圈:


1. 设置“安全放纵区”

  不要发誓“再也不喝酒”,而是规划“每周五晚上可以小酌”。给欲望一个出口,它才不会在你不注意时决堤。

2. 建立缓冲机制

  如果你今天打算放纵(比如周末小聚),前后两天就加强自律。这样整体上,你依然掌控着生活的节奏。

3. 提升认知维度

  作家詹姆斯·克利尔在《原子习惯》中提出:“不要目标导向,要系统导向。”与其纠结今天是否破戒,不如建立一个能容忍偶尔放纵的健活系统。



第四章:真正的智慧,是与自己和解


那些我们认为的“自律高手”,真相可能让你意外:


· 村上春树坚持跑步三十多年,但他也公开表示喜欢威士忌

· 巴菲特注重健康,却每天喝五罐可乐


他们的共同点不是绝对自律,而是在重要的事情上绝不妥协,在无关紧要处尽情享受。


这让我想起十六世纪画家荷尔拜因的名作《大使》——画面下方那个扭曲的骷髅,只有从特定角度才能看清。就像我们的生活:站在道德制高点,你看谁都不够自律;但换个角度,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需要放纵的一面。



最后:


今晚,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并不打算发誓“从此戒酒”,也不会放任自己天天微醺。


我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黄金分割点”——在那个点上,自律给我长久的健康,放纵给我即刻的欢愉,而智慧让我知道何时该选择哪一个。


人生的高手,不是从不放纵的圣人,而是在自律与放纵之间,找到了那个完美平衡的普通人。


你呢?在评论里告诉我,你是如何与自己的“放纵面”和平共处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