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欣赏了奥地利跨界艺术家玛蒂娜带来的“梦幻47弦竖琴音乐会”。玛蒂娜·斯托克是位八零后的艺术家,她尝试把各种艺术形式组合,表达丰富的情感。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经常举办个人画展和摄影展,自己作曲,把竖琴这一最古老的大型拨弦乐器与电子音乐结合,用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演奏古典音乐,这种大胆的实验音乐形式,带给了观众别样的音乐体验。
当“竖琴”这一意象浮现在脑海,我们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神话中的仙乐、宫廷里的典雅,或是印象派画作中那抹朦胧的光泽。它是一种被历史和既定审美所精心“封装”了的乐器,高贵,却也因此被无形地束于高阁。然而玛蒂娜·斯托克以充满探索精神的双手,逐一解开了封印,让竖琴那被尘封的、充满现代性与实验性的灵魂,破茧而出,凌空飞舞。
音乐会的开场《100位女声》便是一次宣言式的冲击。这并非指物理音量的宏大,而是一种声音空间的革命性构建。斯托克没有依赖任何预设的电子采样,而是通过精妙的演奏技法——指尖在琴弦上的抚、拨、刮、敲——辅以实时的效果器处理,竟在舞台上构筑起一个由层层叠叠的泛音、气声与共鸣组成的“人声合唱”。这100位“女声”并非具象的歌唱,而是抽象的灵魂絮语,它们从47根琴弦上蒸腾而起,萦绕在音乐厅的穹顶之下,瞬间将听众从熟悉的现实拉入一个深邃、迷离的声场秘境。这开篇一曲,已然宣告:今晚的竖琴,不再是伴奏的仙子,而是叙事的主体,是能够承载复杂音响建筑的声音发生器。
随后的曲目,如同带领听众遍历一场声音的奇幻漂流。《气》以极简的旋律碎片和大量的留白,模拟出气息的流动与生命的脉动,展现了东方哲学中的“空”与“盈”;而《玻璃幕墙》则风格陡转,斯托克利用尖锐的拨弦与琴弦摩擦的噪音,营造出冰冷、透明且带有割裂感的都市音景,我们仿佛能“听”见摩天大楼反射的刺眼阳光与现代社会那无形却坚硬的隔阂。这种从自然之气到都市玻璃的跳跃,正体现了斯托克音乐中强大的戏剧张力与叙事能力。
斯托克的创新并非无源之水,她深谙竖琴的传统之美,却选择在此基础上进行“基因重组”。《灵魂培根》与《飞山羊》两曲,无疑是这种重组最生动的体现。前者在沉稳的低音节奏上,发展出即兴而充满灵性的高音旋律,如同将灵魂的抽象渴望煎烤成具象的、可咀嚼的滋味,怪异而迷人。后者则更具动感,快速的跑句与不规则的重音,勾勒出一幅山羊在险峻山崖间跳跃腾挪的奇趣画面,充满了爵士般的自由与不羁。这彻底打破了竖琴音乐常有的“舒缓安眠”的刻板印象,证明了它同样可以充满节奏的爆发力与谐谑的趣味。
音乐会的中文曲目标题也颇具深意,它们不仅是名字,更是引导听众想象的钥匙。《碧空之瞳》如一滴坠入清泉的蓝墨水,音色纯净而通透,旋律在高音区缓缓铺陈,宛如凝视苍穹时那一瞬的忘我与宁静。《弦上飞扬》则回归了乐器本身的物理特性,在摇摆的节奏中,我们似乎能看到琴弦本身在振动中“舞蹈”。而《墨菲斯》——希腊神话中的梦神——无疑是整场音乐会主题的升华。在这支曲目中,斯托克运用了大量的踏板变化与延音,制造出光影迷离、现实与虚幻边界模糊的音响织体,听众仿佛被带入层层梦境,每一个音符都是梦的碎片,在意识的深海中漂浮。
值得一提的是《蒂娜·玛蒂》与《都市婚礼》,它们为这场声音实验注入了温暖的人文底色。前者以轻快的节奏和亲切的旋律,像一首献给友人的音乐素描,亲切而真挚;后者则在看似混乱、充满偶然性的不谐和音中,奇妙地编织出都市生活特有的喧嚣与喜悦,一种在秩序与混沌之间达成的、属于现代人的庆典。
整场音乐会,玛蒂娜·斯托克不仅是一位演奏家,更是一位声音的建筑师、一位幻境的编织者。她以47根琴弦为经纬,将古典的根基、爵士的随性、电子的音效与实验的精神熔于一炉。她向我们证明,竖琴的魅力远不止于其传承千年的“神性”,更在于它那尚未被完全发掘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人性”与“现代性”。当她最终让最后一个音符在《HARP》的余韵中消散于空气时,被重新定义的,不仅仅是竖琴的声音,更是我们对于音乐边界的想象。这场音乐会让是竖琴从精美的陈列馆中走出,成为了能够言说当代复杂情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