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军老师说:“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
交换后,用户获得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企业获得了产品的商业价值。无论用户还是企业,都获得了比交换前更多的效用,价值由此产生。
关于用户价值,俞军老师总结过一个公式:
用户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替换成本
“体验”又是什么?它与效用一样,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且具有情境性,因此比起这个公式,我更喜欢他的另一个公式:
相对价格 = (直接成本 + 交易成本) ÷ 效用组合
从供需理论看,相对价格的降低,会引起需求的上升,从而促成更多交换行为的发生,创造出价值。而这个公式清晰地反映出:交易成本的下降可以降低相对价格,从而扩大市场规模并创造出用户价值。
交易成本是什么?它包含:搜寻成本、度量成本、寻价成本、决策成本、实施成本、保障成本等,这就非常完美地解释了为什么制度对企业这么重要,为什么需要科技不断的创新与进步,企业为什么要做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为什么企业在实现规模化发展前需要先做好标准化……
结合产品规划,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企业要不断尝试融合新的技术(准确来讲是各种新的生产要素)到原有方法中。想做大产品,必须善用新生产要素。过去二十年最大的新要素是PC互联网,过去十年最大的新要素是移动互联网,过去五年最大的新要素是人工智能。历史上的电、石油、蒸汽机等都是影响时代的新要素。
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的复制与分发成本,最早把握并利用好这一特性的企业成为了Web1.0时代的代表。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轻便、可随身携带的特性进一步降低了内容的生产成本,人们的时间也更加分散/碎片化,过载的信息成就了智能推荐算法的崛起,洞察到这些特性让头条在已被视为红海的信息平台赛道脱颖而出,模式的创新大大提升了内容消费的效率。拼多多找到“下沉市场”的新机会,通过高性价比的商品交易及基于微信的裂变式营销获得成功。
如何理解企业?企业的本质在于:发现市场机会,然后努力让自己的生产效率高于市场。而产品经理在这个过程中,要促进这种价值交换的可持续发生,持续输出高质量的决策。换句话说,要决策好企业用什么样的产品以什么顺序与哪些用户通过什么途径进行价值交换。这就涉及到企业的战略与策略分析,这里暂且不展开。
作为开篇,本文涉及的话题较多较大,很多观点只能点到为止,待后续再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