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从句子结构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学习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下文就一一阐述这三个层次。
第一就是与自我对话——学而时习之。我为什么把学而时习之当作与自我的对话呢?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断地去和自己练习的过程,是一个让自己的大脑从枯燥的书页中跳脱出来,在实际生活中活出来的过程。这样知识才会有自己的价值。在这个层次,自己和自己不断对话,尝试提出问题并去解决。和自己对话,就是努力锻炼自己,活学活用。和自己对话,我认为多数时候可以让自己静下来。而“静”是一个人在喧嚣世俗中最为重要的特质。当静下来,人就可以自省,就可以发现问题。这就是学的第一层次。可是,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面对广阔的世界,我们需要打开心扉,就有了第二个层次,人要有朋友,我们需要与他人对话。
第二则是与他人对话——有朋自远方来。人为什么要和他人对话?因为人要增长规识、眼界与学识,需要有一个和自己尺码相同的人。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人就是丈量世界的尺规。所以,我们会在知己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来时,感到无比开心。通过交流我们有了比照,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朋友之间,面对同一个问题,即使观点不同,也能做到 “和而不同”,保持自己的态度,同时聆听对方的声音。这是学习的第二个层次。
第三是与天地对话——人不知而不愠。其实与其说与天地对话,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与古人对话、与未来对话、与天命对话。当一个人被不理解、不看好时,什么可以使他坚持?那就是天命,是人信仰的东西。那为什么说他是学习的第三重境界?因为我觉得当一个人可以和自己对话时,才知道何为心之所向,只有当一个人与朋友对话,才能“敢问路在何方”,最后达成自己的信仰,并坚持倔强地一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