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情况下,习惯抱怨者只是想要通过抱怨寻求心理平衡。某些情况下,是为了吸引重要他人的注意力。后者少见,原因在于抱怨成模式了,抱怨而引人注目的功能也就消磨得差不多、所剩无几了。
抱怨者还是多数归属于前者,下意识的动机也就是恢复心理平衡。
抱怨者姑且说之,被抱怨者姑且听之。
他们习惯于通过抱怨来恢复心理平衡,原因何在?
他们对平衡的失控早早地发生了。即,他们在一些社会性的人际过程中表达不充分,真实意图、愿望、感受被压抑、隔离,被自己防御性地守护在内心,烂在肚里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想在人前充好汉、充英雄。也因为他们不想得罪人、总在维护自己或别人的面子——虚假的尊严。
他们就渐渐养成了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行事风格,心中憋闷。他们感觉到了非要找一个安全点的地方一吐为快才好。抱怨,或者说是吐槽由此变得不可或缺。
把好的一面呈现给社会(一般关系中人),把不好的(即社会不称许的)一面留给自己。这样的分裂境况,只会导致当事人内心的不平衡。如果不能及时恢复,这种不平衡会让他们感觉一直不舒服:我活得太累太不真实了。
爱抱怨者其实高度自卑;因为自卑,所以无法放松自在地表现真实自我。以假装方式来表现,结果便是高度的情感隔离或压抑。他们很难相信自己能够掌控人际过程,对自己的表现、付出、回应等作为缺少把握,因而只能按照一般社会规范(角色规定性)来作为,扮演角色,例行公事。这种情况在心智化理论中被称为“伪心智化”。
被隔离、压抑的情感,也就免于对之进行适时的觉察、调节与管理了。这看似轻松的伪心智化处置却留下了后患,使得当事人不得不付出爱抱怨(如同祥林嫂一般唠叨)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