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翻开书就看,合上书就忘。”我想起今年开学季,在当当买的书还没看完,要么痛恨自己抽丝抽得太慢,要么无奈自己对已读书的理论只是知道,却很少去实践验证甚至看完就算。我的阅读方法,在读《这样读书就够了》之前,一直停留在摘抄重要句子,然后写下当时感触或者联系其他类似理论内容的书本。如果你是我,想一想,这样读书就够了?
这本书一直灌输了一个理念:在疯狂变化的社会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就是把有价值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这是一个知识同化的过程。我看完这本书,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写出心得,分享给身边的人。这是一种知识异化的过程。接下来分享,这本书给我的启发。
核心认知清单:
1.要想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就不要刻意去教,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通过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
2.便签读书法:
I(Interpretation)——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或启发、感悟
A1(Appropriation)——描述自己或别人的相关经验
A2(Appropriation)——以后我该怎么做
3.学习者不是知识的接收者,也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
4.要让人做一件事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兴趣驱动,一种是利益驱动。
5.强调衡量一次学习的着眼点应该是自己有没有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自己是否能将学到知识应用到工作生活学习中,自己的能力有没有提升,而不是对这本书研究了多少。
6.任何岗位所需的能力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项能力的综合搭配。
7.解决问题的核心三步法:A发现问题,确定问题B分析原因,提出假设C进行验证。
8.高级学习者方法:经验+反思;学习促进者方法:推理+演绎。
9.《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五条,知彼解己。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的理解。理解别人需要的是体谅,而争取别人的理解需要的是勇气。
10.《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第六条,不断更新。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四个方面(身体、社会/情感、智力、精神)更新自己,增强实践其他习惯能力。
拆书一:思维模式如何形成?
I:不要刻意去教思维方式,而应当通过工具来激活新的思维模式。标签读书法就是一种工具。
A1:以前,我看过《秋叶教你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的拆书方法,书中拆书的例子很多,但自己完成一次拆书需要比较深度的思考,而且并没有提供比较简单而容易上手的方法。因此,一直停留在对拆书的方法望而却步的阶段。现在,我看了这本书,发现对于纸质书,这种便签读书法很方便和很实用,不用多么烧脑,只要看完能够联系经验和提出应用场景与范围,我们就达到对知识的基本拆解了。 A2:培养知识内化的思维模式,用标签读书法。对于医学教科书,我可以运用标签读书法I和A1部分,知识联系生活,帮助理解。
便签读书法培养了我们什么思维方式?
知识,拆为己用;知识同化和顺化;深度思考知识背后的实用性;以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与学习知识;改变原有的学校教育的学习思维:知识作为储存物被放进学生这一容器。
标签读书法,贴彩色标签适用于纸质书,阅读电子书,我们又怎么运用便签读书法?
阅读器中自带便签或者备注,可以在改原文画出重点,写下IA1A2这三种便签的内容。如果要贴在墙上提醒自己,则可以把它们摘抄在便签上,再贴;如果使用Kindle会更方便些。(想要更加鲜明区别三种便签内容,可以把字体用三种颜色表示。)便签读书法是一种工具,虽然在书中介绍的是纸质版上的使用方法,但电子书稍作调整,也同样可以使用。
仅仅使用便签读书法,这样读书够了吗?
当然不够,不同读书方法有不同的作用。检视阅读法为了阅读速度提高,便签阅读法助于思考和运用知识,主题阅读利于建立知识树。
拆书二:切换原有学习者的身份
I:学习者不是观众,不是接收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应当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中,把兴趣与利益作为学习的驱动力。
A1:在学校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上课基本是老师说什么,我听什么,记下课堂笔记,这属于学习的接收者和被动者,对于兴趣不高的方面,吸收知识效率更是低下。
A2:在以后的教科书学习,进行“要我学”——“我要学”——“我要用”这样的思维转换,成为学习主体,用知识解释生活,调动兴趣,驱动学习。
很多大学教科书这种理论书并不像书店实用类书那样,有方法有理论,相对容易地把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当中,就好像医学基础知识,低年级学生大多是学习人体结构和机体原理,如何在生活运用它们,同时又能面对学习的考试,考出好成绩?
我想,虽然面对医学大多数知识不能完全拆为己用,但我们能够将这些医学基础知识与现有常见病例相结合,和自己或身边朋友、同学、亲戚曾患过的疾病案例相结合。比如,感冒为什么会流鼻涕、头痛,吃了感冒药为什么容易犯困?为什么荨麻疹这些皮肤过敏会出现皮肤发痒并且起风团,运用基础知识尝试去解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应该会有所提高。
对于不太容易与熟悉病例结合的知识,需要运用类比、归类、知识串联的方法去记忆理解,我记得高太爷公众号有介绍过一种学习方法,边看书边写下重要概念,对于概念中不懂的名词,进一步翻书或网上搜索写下那个名词解释。这个方法运用在医学方面的学习,我感觉比较有用,学习当中,名词解释很重要,概念之间有相互关联的地方,这样往往能够进一步重温知识。
拆书三:知彼解己
I: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的理解。
A1: 好朋友向我倾诉她在情感上的困扰,渴望得到我的看法,我自己不太了解这方面,当时仅仅是理解她,作她的倾听者,而没有给她自己的意见。
A2:和解或者建议别人时候可以用这个方法。
例子1:如果有人用某件事向我寻求建议,运用解决问题三步法,我会先倾听对方,理解对方的想法,发现和确定对方的困扰和问题。通过提问,运用假设,分析原因,(提问用的是开放式提问,不是封闭式提问。典型的封闭式提问指的是:是不是、有没有这类提问。我们真的会提问了吗?)
例子2:一对情侣或者一对夫妻为了一件事吵架(其中,双方都有不对的地方),妻子向你倾述丈夫如何不对,自己如何生气,如果你直接说妻子做得不好,你应该怎么样做才对,这样往往妻子很难接受你的观点。这时候,不妨,先肯定妻子“是呀,我也觉得他这样做不妥……”,然后再插看法“不过,你尝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你会怎么看待刚刚自己对他的行为?”
例子3:假如你是医生,一位小女孩换了一种罕见的疾病,最终诊断治疗方案有两种,要么做手术,要么药物治疗,可是手术风险很高,已经超过70%,手术失败会造成终身无法行走,药物治疗属于保守治疗,但同样会面临病情恶化最终高位截肢的风险。她的父亲强烈要求做手术,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和平常一样行走。此时,根据你医师的经验与小组病例讨论,出于病人年龄的考虑,一致同意医生更希望用药物治疗,但是家属不希望这样,最终决定权有家长上。
这时候,你觉得自己作为主治医生是聆听者?还是建议者?
医生既是倾听者,也是建议者。这个案例是源于《医生的修炼》这本书,书中医生先和小女孩详细地聊了一会,发现女孩及其喜欢跳舞,理解了女孩的想法,但他的父亲一意孤行。他决定通过和女孩的父亲谈谈她女儿真正的想法,手术成功率、风险以及后遗症的风险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分析,给出了中肯的意见,让她的父亲理解医生,最终父亲改变了主意。
如何掌握高级学习者的方法:体验+反思,成为高级学习者?
柴静说过:“痛苦不是财富,对痛苦的反思才是财富。”这句话源于《看见》。体验也不是财富,对体验的反思和应用才是财富。体验也是一种经验,对自己做某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反思,找原因,解决问题或完善经验,不断精进;借鉴别人的经验,反思别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拆书四:不断更新
I:磨刀不误砍柴工。成人学习有三个共性问题:1.没时间,没精力,没动力。——压力与学习的矛盾。2.看不懂,记不住——搞错学习的主体。3.看不下去——不明学习目的。不仅成人学习存在这些问题,学生学习也有。抛开学习,抛开社团活动,从开学到现在两个多月,你读了多少本书?读了这些书,有做读书笔记吗?(读书笔记不是摘抄,而是有思考、有感悟、有灵感的文字)
A1:我以前大一在湛江读书不超过五本,读书笔记不超过三篇,内容也缺乏深度思考,在学校花在读课外书的时间甚少,花在应试学习和校内外活动时间较多。因为我觉得没有把学习搞好,读课外书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情,没时间读书,难道读书的价值比不上校内外的活动吗?我只停留在初级学习者,不会用书中的知识,不会更新自己的价值观。
A2:好好利用校园时间,多读几本经典的书,对自己提升有用的知识上深度思考,运用“便签读书法”做笔记,运用检视读书法快速阅读,运用主题阅读建立体系,拆为己用,运用到学科学习上。
读书没有必要完全读完一本书,在实用类的书,不要按顺序读,以需求为先而读。在一本书要学会选择性的阅读,区分速读与精读。比如,在《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第五章:拆书帮学习现场全攻略,因为我暂时不需要,所以选择性的跳过。又比如《跃迁》中谈到商业圈和社群运营方法,因为这不是我需求的,选择性的略读或不读。
我知道,把便签读书法坚持用下去,我的学习生活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你要相信,使用拆书法,把知识同化与异化,你的改变会比我更大。
改变,并不容易,但是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