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天上课前的一件事,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个坐在倒数第2排的孩子A,总是喜欢回头,注意力不太集中。上课之初,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就提醒他拿起书包,坐到第1排来。正当A拿着书包要落座的时候。另一位同学B晚到了,我示意他也坐在第1排,——坐在A的旁边。正当B同学正在往座位跟前走的时候,A同学发现凳子自己座位的不太舒服,于是赶紧拿起椅子,打算换走B同学要去的那个位置。发现A同学的这个举动后,我立刻制止了他。并严厉批评他,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给他和全班同学听。
课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非个别,很多孩子是很自私的,——他不愿意做不喜欢做的事情他觉得可以让别人来做,难道别人就喜欢吗?这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推脱懈怠。当他有了这样的认识,那学习中、工作中、生活中的其他事,他都可以利益面前挑肥拣瘦,在工作面前拈轻怕重,长期以来,他便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很可怕的。
由此可见,我们对孩子良好素质和完整人格的培养养显得成尤为重要,尤其是集体观念。作为独生子女长大的孩子,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那么,在小组内、班级内和社会中,他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呢,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为圣人之言,却道出的是人生的日常道理,这并非大公无私,舍身忘死,这只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即将心比心,三岁小孩子都懂的道理,我们如果不督促孩子们形成这样的意识,养成这样的习惯,那更谈不上其他教育了。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就是将心比心,这是仁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如果一个人做事的时候能想到别人,想到别人的感受,那么,他是健全成熟的。吃东西时,能想到最好的别人也可能喜欢吃;劳动时,能想到最累的活别人也会受累。如果平时做任何事都,都有这样的“二思而行”,那么,这样的学生应该在道德品格上是合格的。
不只是学生,有时也听到一些这样的事。一些身为职员的同事平时互相体恤关照,可一旦岗位调整,进入管理层面,思维方式立刻转变,不再去体恤下情,而更多的便是下达任务,检查督导和问责,微少了换位思考,也不考虑作为普通人的感受,而只考虑全局。当我们过多关注大局而不在意个体时,那么,这个所谓的大局都从何谈起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从正面来说,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也不妨从这一面来对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