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会犯错,或大或小,而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敏锐地觉察出孩子的错误行为的目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认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从而寻得正确的解决办法。
同样都是“不想做作业”,不同孩子的目的可能不尽相同,即便同一孩子在不同时刻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目的。
情形A
“为什么还不去做作业?”
“我就是不想去做。”
“你现在不去做作业,明天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要不,妈妈,你陪我做作业,好不好?”
很显然,这个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关注,希望得到妈妈的陪伴与关爱。这个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避免提供特殊服务,不要帮孩子做他可以做的事。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日常惯例,花时间训练孩子,然后提醒孩子“妈妈的陪伴会在约定好的特殊时光”。当然,我们还可以设定一些无言的信号,来传递我们之间的爱意。
情形B
“为什么还不去做作业?”
“我就是不想去做。”
“你现在不去做作业,明天怎么办?”
“我不管。我今天就是不做作业,干嘛你叫我做,我就要做。”
这个孩子与父母唱反调,他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权力,希望从父母的手中拿回主动权。面对这样的孩子,虽然我们会感觉到被挑战、被威胁,但此时,我们更不能火上浇油,否则就会陷入一触即发的权力之争。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应该先把自己的“大脑盒子”关上,然后把决定权力放手交还给孩子。
情形C
“为什么还不去做作业?”
“我就是不想去做。”
“你现在不去做作业,明天怎么办?”
“我不管。昨天你不是骂我很比小林笨得多吗?既然我这么笨,那就不要做了!”
从最后一句里,你就会发现孩子的目的是对你实施报复。此时,我们应该要去了解孩子内心的伤痛,认同孩子受伤的感受,不要惩罚或反击。与孩子们建立信任感,站在他们的角度,倾听他们的心声,然后敞开心扉,用行动证明你的关爱。
情形D
“为什么还不去做作业?”
“我就是不想去做。”
“你现在不去做作业,明天怎么办?”
“我不知道。老师布置的那些题目我都不会,我怎么这么笨,怎么都学不会!”
自暴自弃的孩子,常常不愿意别人介入,很容易否定自己,容易退缩。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应该多多表达对孩子能力的信任,鼓励孩子任何一点点的积极努力,教给孩子技能,引导孩子把任务分成小步骤,当然,还要花时间进行训练。
在课堂里,老师一定要拥有平和的心境,尤其是当遇上寻求权力的孩子,应该学会主动退出权力之争,否则只能是两败俱伤。因为即便老师在这节课上“赢了”孩子,孩子可能记恨在心,以后的课上,就可能转变为一个“报复的小孩”,找准时机对老师进行反击。
所以,我们不要只是简单地看到孩子的错误行为,而应该看到这种行为背后的目的是什么,信念是什么,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解决方法。
在这一点上,孩子似乎比我们要敏感地多。如若我们平时与孩子约定必须先做作业后看电视,那么,有一天,我们突然放松要求——允许先看电视的时候,孩子们是会反复核查我们的行为改变及这个行为背后的目的,直到他确定与他理解的一致。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与孩子们在一起,都不是为“赢了”孩子,而是为了“赢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