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每天看书摘
《南怀瑾讲演录》作者:南怀瑾
南怀瑾,这位世人眼中的“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他是一个不出家的出家人,在红尘中修行,不求出世的风姿,只做入世的事业。南老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特别是对国学深刻解读,对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举手投足皆是典故,插科打诨都是经典。他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都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道、佛皆有造诣,对西方文化也有深刻认识,在海内外各界朋友遍天下,这些都让南老有不同凡响的认知!
南师以近90高龄,言语举重若轻,汪洋开合,包罗万象。内容似有支离细碎,篇章似有反复堆砌,逻辑似有衔接断片。但始终有一条线或明或暗在紧紧拉着,就是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笃定坚守,对民族未来的忧患呼喊,对国家社会的沥血情怀。
我辈,当该学而不懈、思而不殆、行而不待。
精选书摘
我小的时候,父亲告诉我:“仗剑需交天下士,黄金多买百城书。”多交天下朋友,多交有知识、有学问、有道德的朋友;有钱了,要多买书,多读读。
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骄。
做学问的道理,子思在《中庸》告诉我们五个要点:“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国文化,什么叫做事业呢?出在孔子著的《易经系传》的一句话,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我提倡孩子们读经,是为了未来中国多出一些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如果只多出一些李白、杜甫有什么用呢?
你们学佛先要懂得做坏人,会做坏人而不做,才可以做圣人,因为圣人什么都懂。
其实最难管理是自己,尤其是自己的思想与情绪。
老子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是老子思想的三宝,也是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的三宝。
绍兴的会稽山,原来叫做茅山,因为大禹当初召集了全国的诸侯来,“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所以会计两个字是这样来的。
中国文化有“三士”,第一个“士”是自己读书的,自己站起来的;第二个“仕”,如果“士”进一步,出来做官了,加个“人”字旁,叫做“学而优则仕”;第三个叫“隐士”,隐士在政治上的态度,用西方政治哲学的观念,叫做“不同意主张”,不反对,也不赞成,不过是我个人不同意。
现在新闻挖空心思找噱头,制造新闻,还为了广告收入,等等,已经舍本求末了,与社会道德责任、教育离得越来越远了。